老邻居小刘
卫尚科
20世纪80年代,七里村油矿采油队后边有一排石窑洞,窑洞上有十多间平板房。起初,这里住的是单身女职工,大家称这里为“绣花楼”。后来,单身职工成家,私下调剂,单位默许,“绣花楼”陆续成了职工的婚房。沾妻子的光,“绣花楼”也有属于我们的一间。小刘家也是“绣花楼”的住户,我们就成了邻居。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阳光正好,我独自坐在门口看书。楼道走来一位中年男子,身体微胖,微笑着用北京腔搭讪:“卫老师,什么书啊?您看得这么入迷?”我抬起头,下意识地亮了亮书皮。“哦,《骆驼祥子》,老舍写的,我上小学那会看过,忘得差不多了。”说话间,我起身将他让进房间。落了座,沏了茶,我们从小说谈起,天南海北,聊了一下午。这是我第一次与小刘搭腔。此后,我们熟络起来,你来我往,有空了就凑在一起谈天说地。
小刘大名叫刘立群,是北京知青,他妻子常扯着嗓门喊他小刘,整楼道的人也都称他为小刘了。起初,小刘在地方公路段工作,常见他骑一辆破旧自行车,拖着微胖的身体,总是早出晚归。他的自行车上装有一台小型发电机,车头上有盏小车灯,晚上骑行时可自行发电照明。他视力不好,戴着高度近视镜。
小刘为人实诚随和,谦虚朴素,十分健谈。一杯清茶,一盘瓜子,我们可以聊几个小时。仅上过初中的他,知识面很宽,知道的东西很多。他聊北京上学生活,聊插队落户经历,聊工作聊学习,聊社会聊人生……我们的谈话很是投机。
小刘毕业那年,正逢上山下乡。论年龄,按政策,插队是轮不到他的。看见身边的哥哥姐姐,手捧红宝书,胸佩大红花,肩挎黄书包,伴随着喧天的锣鼓,一个个喜气洋洋地坐上火车,奔向了“广阔天地”。他羡慕了,动心了,自作主张,爬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了陕北,落户在延长。那年,小刘还不满17岁。
与万千知青一样,小刘过了诸如“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一道道关口,经受了各种磨炼和考验。后经组织推荐,他走进延长县养路段,参加了工作。我们当邻居不久,小刘也被调进了延长油矿,成为七里村油建科的一名施工员。一年四季跑野外,没见他叫苦叫累。可以说,小刘的足迹遍布延长的山山峁峁,小刘的汗水洒遍了七里村的百里油区。
按照国家政策,小刘也有返京的机会,但他选择继续留在延长油矿。他说,来延长油矿20多年了,习惯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再说,老婆孩子都在延长,家在这里,单位也不错,就不回了。人生短暂,眨眼工夫,也就退休了。聊起这些,他坦然平和,不攀比不抱怨。
此后,单位陆续建成一座又一座住宅楼,“绣花楼”的老邻居也先后搬离了。不在一个单位,与小刘见面的机会少了,聊天的机会就更少了。再后来,我调离了七里村,十多年没有见到小刘了。听说,他的两个女儿先后回了北京,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小刘退休后,随妻子住到了西安延长石油小区,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了。
谁曾想到,小刘感染病毒引发重症,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22年12月29日。知悉小刘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殊时期,不能前往为小刘送行,只好给他女儿发去挽联,以示哀悼。
响应号召,落户陕北献终身;
情系延长,扎根油田留芳名。
遵其遗嘱,小刘遗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回了北京。黄土高原奋斗一生,落叶归根入驻京城。小刘也算功德圆满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卫尚科
20世纪80年代,七里村油矿采油队后边有一排石窑洞,窑洞上有十多间平板房。起初,这里住的是单身女职工,大家称这里为“绣花楼”。后来,单身职工成家,私下调剂,单位默许,“绣花楼”陆续成了职工的婚房。沾妻子的光,“绣花楼”也有属于我们的一间。小刘家也是“绣花楼”的住户,我们就成了邻居。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阳光正好,我独自坐在门口看书。楼道走来一位中年男子,身体微胖,微笑着用北京腔搭讪:“卫老师,什么书啊?您看得这么入迷?”我抬起头,下意识地亮了亮书皮。“哦,《骆驼祥子》,老舍写的,我上小学那会看过,忘得差不多了。”说话间,我起身将他让进房间。落了座,沏了茶,我们从小说谈起,天南海北,聊了一下午。这是我第一次与小刘搭腔。此后,我们熟络起来,你来我往,有空了就凑在一起谈天说地。
小刘大名叫刘立群,是北京知青,他妻子常扯着嗓门喊他小刘,整楼道的人也都称他为小刘了。起初,小刘在地方公路段工作,常见他骑一辆破旧自行车,拖着微胖的身体,总是早出晚归。他的自行车上装有一台小型发电机,车头上有盏小车灯,晚上骑行时可自行发电照明。他视力不好,戴着高度近视镜。
小刘为人实诚随和,谦虚朴素,十分健谈。一杯清茶,一盘瓜子,我们可以聊几个小时。仅上过初中的他,知识面很宽,知道的东西很多。他聊北京上学生活,聊插队落户经历,聊工作聊学习,聊社会聊人生……我们的谈话很是投机。
小刘毕业那年,正逢上山下乡。论年龄,按政策,插队是轮不到他的。看见身边的哥哥姐姐,手捧红宝书,胸佩大红花,肩挎黄书包,伴随着喧天的锣鼓,一个个喜气洋洋地坐上火车,奔向了“广阔天地”。他羡慕了,动心了,自作主张,爬上了西去的列车,来到了陕北,落户在延长。那年,小刘还不满17岁。
与万千知青一样,小刘过了诸如“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一道道关口,经受了各种磨炼和考验。后经组织推荐,他走进延长县养路段,参加了工作。我们当邻居不久,小刘也被调进了延长油矿,成为七里村油建科的一名施工员。一年四季跑野外,没见他叫苦叫累。可以说,小刘的足迹遍布延长的山山峁峁,小刘的汗水洒遍了七里村的百里油区。
按照国家政策,小刘也有返京的机会,但他选择继续留在延长油矿。他说,来延长油矿20多年了,习惯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再说,老婆孩子都在延长,家在这里,单位也不错,就不回了。人生短暂,眨眼工夫,也就退休了。聊起这些,他坦然平和,不攀比不抱怨。
此后,单位陆续建成一座又一座住宅楼,“绣花楼”的老邻居也先后搬离了。不在一个单位,与小刘见面的机会少了,聊天的机会就更少了。再后来,我调离了七里村,十多年没有见到小刘了。听说,他的两个女儿先后回了北京,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小刘退休后,随妻子住到了西安延长石油小区,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了。
谁曾想到,小刘感染病毒引发重症,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22年12月29日。知悉小刘去世的消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特殊时期,不能前往为小刘送行,只好给他女儿发去挽联,以示哀悼。
响应号召,落户陕北献终身;
情系延长,扎根油田留芳名。
遵其遗嘱,小刘遗体火化后,骨灰安放回了北京。黄土高原奋斗一生,落叶归根入驻京城。小刘也算功德圆满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