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花的风味
子安
电话里,母亲的声音带着点乡下清晨的凉气:“木槿花开了,粉嘟嘟的,满树都是。”声音顺着电话线传过来,有点模糊,像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以前,乡下日子紧巴,木槿花在母亲眼里,是老天爷白给的食物。天刚透亮,屋脊上的瓦片还青蒙蒙的,她就挎上那只旧竹篮出了门。木槿花在晨光里半开着,花瓣薄得能看见后面影影绰绰的叶子,露水珠子滚在上面,亮得晃眼。母亲踮着脚,手指头又糙又灵巧,捏住花蒂轻轻一旋,一朵花就落进篮底。她摘花时,脸上没什么表情,就是仔细,一朵一朵地摘,像是在收拢夜里偷偷落下的好东西。
花摘回来,摊在堂屋门后阴凉的竹匾里。我小时候总蹲在旁边看,那些粉白的花瓣上,细细的青色筋脉像画上去的。母亲用井水淘洗,花瓣在水里打着旋儿,沾了水,颜色更鲜亮了,水珠顺着她指缝往下滴。她的手泡在水里,动作很轻,怕把那薄薄的花瓣搓烂了,又像是在水里捞着什么易碎的东西。
灶膛里的柴禾噼啪响,锅里的油开始冒细细的青烟。母亲把调好的鸡蛋液薄薄地裹在花瓣上,花瓣一沾上那黏糊糊的蛋液,就有点蔫了。她手指一松,花儿滑进热油里,“滋啦——”一声轻响,油花猛地溅开几滴。那蔫了的花瓣在油锅里竟一下子支棱起来,慢慢地,蜷缩成一个金黄油亮的小卷儿。一股子说不清的清气,清清淡淡的,一下子就从锅灶边漫开来,盖过了柴火烟味儿,倒像是把带着露水的木槿叶子揉碎了,撒在热锅里。那香气,不霸道,就是钻鼻子,勾得人肚子里空落落的。
煎好的花饼捞出来,搁在灶台上那个豁了口的粗瓷盘里。粉白的花瓣裹着焦黄的蛋衣,挤挤挨挨地堆着,不像吃的,倒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小捧,不小心掉油锅里打了个滚儿。
一家人围着小方桌坐下。筷子头小心地碰一下花饼,外面那层酥皮就裂开了,露出里面软韧的花瓣,一股清甜味儿混着油香直往鼻子里钻。咬一口,脆的、软的、甜的、带着点青草气的,全在嘴里搅和开了。说不清是什么味儿,就觉得新鲜,是太阳晒过的、露水浸过的、刚从枝头下来的那股子活泛劲儿。父亲嚼着,闷头不说话,就听见他喉咙里“嗯”了一声,脸上的皱纹好像都舒坦了些。母亲站在桌边,撩起围裙下摆擦了擦手心里的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嘴角就那么弯着,也没说话。她眼角的笑纹里,好像也沾了点木槿花的清香。
木槿花不经开,一场雨,一阵邪风,树底下就落了一层。花瓣沾了泥水,蔫头耷脑的,看着可怜。母亲有她的法子。她把没沾泥的、还算齐整的花瓣,一层一层细细地铺在竹匾里,搁在堂屋通风的条凳上。花瓣慢慢失去水汽,蜷缩起来,颜色也褪成了灰扑扑的浅褐色,轻飘飘的。母亲把它们收进洗干净的罐头玻璃瓶里,拧紧盖子,像是把一小截一小截的夏天,藏进了柜子深处。到了冬天或是青黄不接的春三月,母亲从瓶子里倒出那么一小撮干花瓣,丢进滚开的锅里。嘿,奇了!那干枯的小东西在水里翻了几个身,竟慢慢舒展开了,泡得胀鼓鼓的,颜色也润泽了些。热气腾腾里,那股熟悉的、清清淡淡的香气又冒了出来——可不就是夏天清早,木槿花刚开时,在院子里闻到的那股味儿么?一点没走样。
现在我窗台上也养了一小盆木槿,枝子细细的,叶子也稀拉。早上起来浇水,哟,不知什么时候竟悄悄开了一朵,小小的,粉白的花瓣薄得透亮,上面还顶着两颗露水珠,颤颤巍巍的,看着就让人不敢大声喘气。
母亲电话里又说,老家院墙边那棵木槿,今年开得疯了一样,压弯了枝子。我盯着窗台上这朵小小的、孤零零的花,喉咙里忽然哽了一下,舌尖上猛地就泛起了那股味儿——油锅里炸开的清甜,混着蛋香,还有母亲手指上沾着的、洗也洗不掉的,淡淡的草木气。这滋味儿,好像早就长在了舌根底下。它一声不响,在我们东奔西跑的日子里,生了根。它是母亲用一树一树的花开花落,一年一年的灶火油烟,慢慢揉进我们骨头缝里的东西。
人活一辈子,能记住的滋味,大概就是这样吧。它从最平常的泥土里钻出来,被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摘下,在油锅里滚一滚,就成了能暖着心、牵着肠、走到哪儿也忘不掉的一点念想。像根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老家灶膛里的火星子,一头拴着游子心里头那块总也晒不干的地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子安
电话里,母亲的声音带着点乡下清晨的凉气:“木槿花开了,粉嘟嘟的,满树都是。”声音顺着电话线传过来,有点模糊,像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
以前,乡下日子紧巴,木槿花在母亲眼里,是老天爷白给的食物。天刚透亮,屋脊上的瓦片还青蒙蒙的,她就挎上那只旧竹篮出了门。木槿花在晨光里半开着,花瓣薄得能看见后面影影绰绰的叶子,露水珠子滚在上面,亮得晃眼。母亲踮着脚,手指头又糙又灵巧,捏住花蒂轻轻一旋,一朵花就落进篮底。她摘花时,脸上没什么表情,就是仔细,一朵一朵地摘,像是在收拢夜里偷偷落下的好东西。
花摘回来,摊在堂屋门后阴凉的竹匾里。我小时候总蹲在旁边看,那些粉白的花瓣上,细细的青色筋脉像画上去的。母亲用井水淘洗,花瓣在水里打着旋儿,沾了水,颜色更鲜亮了,水珠顺着她指缝往下滴。她的手泡在水里,动作很轻,怕把那薄薄的花瓣搓烂了,又像是在水里捞着什么易碎的东西。
灶膛里的柴禾噼啪响,锅里的油开始冒细细的青烟。母亲把调好的鸡蛋液薄薄地裹在花瓣上,花瓣一沾上那黏糊糊的蛋液,就有点蔫了。她手指一松,花儿滑进热油里,“滋啦——”一声轻响,油花猛地溅开几滴。那蔫了的花瓣在油锅里竟一下子支棱起来,慢慢地,蜷缩成一个金黄油亮的小卷儿。一股子说不清的清气,清清淡淡的,一下子就从锅灶边漫开来,盖过了柴火烟味儿,倒像是把带着露水的木槿叶子揉碎了,撒在热锅里。那香气,不霸道,就是钻鼻子,勾得人肚子里空落落的。
煎好的花饼捞出来,搁在灶台上那个豁了口的粗瓷盘里。粉白的花瓣裹着焦黄的蛋衣,挤挤挨挨地堆着,不像吃的,倒像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小捧,不小心掉油锅里打了个滚儿。
一家人围着小方桌坐下。筷子头小心地碰一下花饼,外面那层酥皮就裂开了,露出里面软韧的花瓣,一股清甜味儿混着油香直往鼻子里钻。咬一口,脆的、软的、甜的、带着点青草气的,全在嘴里搅和开了。说不清是什么味儿,就觉得新鲜,是太阳晒过的、露水浸过的、刚从枝头下来的那股子活泛劲儿。父亲嚼着,闷头不说话,就听见他喉咙里“嗯”了一声,脸上的皱纹好像都舒坦了些。母亲站在桌边,撩起围裙下摆擦了擦手心里的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嘴角就那么弯着,也没说话。她眼角的笑纹里,好像也沾了点木槿花的清香。
木槿花不经开,一场雨,一阵邪风,树底下就落了一层。花瓣沾了泥水,蔫头耷脑的,看着可怜。母亲有她的法子。她把没沾泥的、还算齐整的花瓣,一层一层细细地铺在竹匾里,搁在堂屋通风的条凳上。花瓣慢慢失去水汽,蜷缩起来,颜色也褪成了灰扑扑的浅褐色,轻飘飘的。母亲把它们收进洗干净的罐头玻璃瓶里,拧紧盖子,像是把一小截一小截的夏天,藏进了柜子深处。到了冬天或是青黄不接的春三月,母亲从瓶子里倒出那么一小撮干花瓣,丢进滚开的锅里。嘿,奇了!那干枯的小东西在水里翻了几个身,竟慢慢舒展开了,泡得胀鼓鼓的,颜色也润泽了些。热气腾腾里,那股熟悉的、清清淡淡的香气又冒了出来——可不就是夏天清早,木槿花刚开时,在院子里闻到的那股味儿么?一点没走样。
现在我窗台上也养了一小盆木槿,枝子细细的,叶子也稀拉。早上起来浇水,哟,不知什么时候竟悄悄开了一朵,小小的,粉白的花瓣薄得透亮,上面还顶着两颗露水珠,颤颤巍巍的,看着就让人不敢大声喘气。
母亲电话里又说,老家院墙边那棵木槿,今年开得疯了一样,压弯了枝子。我盯着窗台上这朵小小的、孤零零的花,喉咙里忽然哽了一下,舌尖上猛地就泛起了那股味儿——油锅里炸开的清甜,混着蛋香,还有母亲手指上沾着的、洗也洗不掉的,淡淡的草木气。这滋味儿,好像早就长在了舌根底下。它一声不响,在我们东奔西跑的日子里,生了根。它是母亲用一树一树的花开花落,一年一年的灶火油烟,慢慢揉进我们骨头缝里的东西。
人活一辈子,能记住的滋味,大概就是这样吧。它从最平常的泥土里钻出来,被母亲那双粗糙的手摘下,在油锅里滚一滚,就成了能暖着心、牵着肠、走到哪儿也忘不掉的一点念想。像根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老家灶膛里的火星子,一头拴着游子心里头那块总也晒不干的地方。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