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17期:第01版 首版

丝路驿站上的大佛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魏锋

离开家乡20多年了,每次和友人聊起,我都要夸赞我的家乡“彬县”(今陕西彬州市),这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每一块土地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诗经·豳风·七月》就来自这块古老的土地,它对农事活动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说明当时西周农业在全国曾起到先导作用。历史把“重稼穑、殖五谷”称为豳风遗训。至今北京先农坛还保留着古建筑“诵豳堂”,颐和园内还有座“豳风桥”,可见泾河农业对我国农业影响之深远。

地处丝路驿站,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的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寺庙之一。佛教就是经过这条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僧侣和商贾也是从这条路走向西域。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第一大佛,不仅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最值得褒扬的是,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彬州大佛寺石窟被正式列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咸阳市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空白。

走,回家乡看看!作为彬州近30万儿女中的一员,家乡的变化牵动着我的心,每次回家无不惊羡于这座昔日的贫困小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历来的佛都降服自然灾害,因此也从这里能找到答案。传说,阿弥陀佛诞生不久,泾河大水突发,庄稼、房舍毁于一旦,老百姓痛哭,纷纷拥至大佛脚下,焚香叩头,叫苦连天,以乞保佑。

洪水毁坏了人们的劳动成果,阴暗的天,荒凉的田野;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裂……阿弥陀佛轻施佛法,无名指轻点泾河,眼前顿时清朗,洪水向着堤岸悄然离去。

谁知佛指刚收,洪水涌上岸来,阿弥陀佛浑身一阵莫名紧张,随后又抬起他的无名指指向泾水。自此,他便跏趺于幽深空灵的石窟中,虔诚凝视,左手按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四指直上伸,唯无名指微微前屈。从此,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一直平安至今……这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袒胸披衣,螺髻罩顶,鼻大口合,两耳垂肩,如一伟岸的长者坐于石窟中央。虽然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巍然屹立,工匠们奇特的构思和造型,在古代历史研究和美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佛寺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依靠石山,近临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你如果伫立于大佛寺石窟面前,放眼望去,才知彻堆的石台,名为“明镜台”,横卧台上的是一座座楼阁。

传说终究是传说。据史料记载:“自公元1933-1936年期间,有记载的大洪水发生过7次,最大洪水量均在1万立方米/秒左右,形成水高数丈、铺天盖地、冲没田庐、伤害人畜等无法计算的后果。泾河在彬县(今彬州市)境内有河无堤、有城无防。每到汛期,洪水滚动切割、崩农田而毁庄稼,河流左右冲刷,危及到彬县的发展。河岸崩塌常常危及沿岸公路设施,312国道彬县段数次被淹被毁,严重威胁着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历史上关于泾河的传说,正好也印证了——自古善治国者先必治水,以求民安邦固。

2007年,彬县下决心修建河堤以根除水患,这不仅标志着彬县防洪减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更标志着彬县几十万人民群众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三年过去了,2010年7月23日,彬县遭遇了一场境内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19小时内降雨量达到了219.3毫米,最高洪峰陡然增至3280立方米/秒,这是自彬县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了气象资料记载以来,境内发生的雨势最急、雨量最大、雨情最紧的一次特大暴雨。刚建成的一期防洪大堤,在特大暴雨面前岿然不动,咆哮肆虐的泾河驯服在大堤脚下……

“城在林中、院在花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无论你行走在“诗经风情园”“豳风苑”,还是步入“高原明珠”侍郎湖,或延伸向镇村的公路,到处都是迷人的风景。

如今,走在泾河新区的大堤上,泾河束水而下,“泾河新区”新开垦的空地上,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式的生活小区相继建成,中国西部义乌商贸城落户,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商业街上人流如织,明亮的购物大厅里,人们休闲选购好不惬意。夜晚,一团团、一簇簇悠悠闪烁的灯光,为新区织成了一件五彩缤纷的衣裳……煤电开发循环工业经济区隔河而立,承载着县城居民安全的防洪大堤,宛如一条巨龙保护着居民安危,泾河南岸景观绿化带工程已成为彬县泾河新区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不同角度看大佛,神情也会不一样。如果俯瞰大佛,大佛的眼神充满愠色;平视大佛,大佛神情端庄肃穆;若从底下仰望大佛,就会看到大佛眼中流露的慈悲和悲悯。再仔细看大佛的右手,手掌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实实在在为民造福者称为佛,大佛寺石窟众佛,为民消除灾害,找个吉祥的日子好好祭祀一下,也合民众心意——彬州大佛寺是彬州儿女的福王,更是天地之造化,千古一绝!

每年,我都要找机会去一趟大佛寺,因为,这里承载了许多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

大佛寺石窟博物馆。

大佛窟主尊阿弥陀佛造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