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17期:第01版 首版

陕历博里的民族脊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杨恒艳

陕西历史博物馆抗战展厅的光线总比其他地方沉郁几分。我站在展柜前,玻璃罩内那把日军九八式军刀静静斜卧,刃口的褐红锈斑蜿蜒如干涸的河床。讲解员张老走了过来:瞧见这缺口没有?一九四一年开春,潼关城头,一名战士用肩胛骨卡住刀刃,生生用牙咬崩了这块钢。

他的声音撞开了时光的闸门。

展柜旁的电子屏正流淌着黑白影像。浑浊的黄河裹挟着冰凌奔腾咆哮,年轻士兵背着大刀列队登城。画面倏地切换,泛黄照片里,营长李振西和士兵们肩挨肩站在老槐树下,有人吊着绷带,嘴角却倔强地扬起。老人从磨旧的牛皮文件夹抽出一页复印件:赵满仓烈士儿子捐,背面有他父亲遗墨:若死,面朝东,护长安。

转过展区转角,半截油印滚筒躺在独立展台。杨家岭,1940年的标签晕着柔光。相邻展柜里,摊开的战地日记卷着毛边,铅笔字洇开深褐斑痕:夜半摸黑读传单,砂砾硌得掌心生疼,心口反烧起炭火。俯身细看,展台玻璃下竟散落着几星微尘,不知是历史遗存,还是今人精心埋下的伏笔。

七贤庄情报站复原场景前,游客屏息凝神。斑驳的木窗棂有道新修的裂痕,铜牌上刻着:交通员紧急传递处。耳机突然灌进风雪呼号声,一串自行车铃刺破死寂。展墙文字记载:绸布庄陈掌柜那夜消失在巷尾,次日铺面便贴了封条。指尖触碰窗棂,粗粝的木纹沁着八十载前的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

军刀旁的捐赠簿摊开展示。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二日,孙铁锤的名字后跟着颤抖的墨迹,让它替年轻人记住,和平的犁铧是用什么打的坯。展板照片里,老人脸上沟壑纵横,双目却亮如淬火之钢。出口处陈列着宝鸡机床厂捐赠的老式车床,铭牌在幽光中浮现:机体含抗战时期兵器熔铸件。

闭馆音乐《黄河谣》响起时,我再度折返。灯光渐次熄灭,刀身锈迹在昏暗中漫延成河。几个红领巾追逐跑过,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驻足:爷爷,血锈里开花了!她踮起脚,将粉红温热的手心贴上冰凉的玻璃。我的手指也随之落下,金属寒意渗入皮肤,心底却有热流轰然奔涌,那温度沿着血脉逆流而上,撞开一九四一年的潼关风雪,融化了延河畔的寒冰,最后停在七贤庄那盏将熄未熄的油灯上。

步出青铜大门,晚风拂过面颊。护城河倒映的万家灯火,恍若当年地下党在密室窗缝中仰望的星河。回望博物馆巍峨的轮廓在暮色中渐隐,骤然彻悟:那些封存在玻璃后的热血从未冷却。它们化作三秦大地的温度,在潼关古槐的年轮里流转,在油印滚筒的裂痕中蛰伏,在每次触摸历史时苏醒。

城墙根下,卖剪纸的老艺人将红纸翻飞。锐利的剪刀游走处,延河宝塔、潼关雄姿、七贤青砖次第绽放。最后展开的,是棵枝繁叶茂的国槐,浓荫如盖,细碎的花瓣如星点般缀满枝头。老人将剪纸递给我:“这老树,年年暑天都撑起一片清凉,你看这新发的枝叶,密密匝匝,片片都迎着光长。”

暮色四合,掌心的剪纸微微发烫。博物馆的轮廓在身后沉入夜色,而我知道,明日朝阳升起时,玻璃柜中的铁血与星火,仍将在光阴里静静燃烧,它们早已熔铸进民族的骨血,化作支撑我们昂首前行的那道永不弯曲的脊梁。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