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暮声合
赖家斌
陕南五月的乡村,满目葱郁苍翠、麦子黄了盛夏。周日几位好友相约去安康市小南沟登山赏景。1个小时的车程,大家欢声笑语、歌声荡漾。转进村口,穿过火车桥,但见一层层梯田错落有致、黄绿相间,天空像披了一层浅浅的蓝色丝绸,在阳光的映照下,清亮如洗,轻柔缥缈。田野里,绿油油的秧苗随风摇曳,白粉粉的洋芋花引得蝶飞蜂舞。
刚下车,同行的伙伴们早已迫不及待,大家伙先是来了张集体合影,而后,有的簇拥着轻吻娇艳的芍药花,有的独自奔赴一场与荷苞的亲密约会。我们沿着盘山小路,抄小道、跨溪沟,钻树丛、攀悬崖、爬陡坡、过栈道,看层峦叠嶂、绿树成荫,听溪水潺潺、观奇石嶙峋,望炊烟袅袅、鸟语花香,沿途风景美不胜收,沉浸在山水间不思归途,直到太阳落山,还意犹未尽,在我一再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下山。
在沟口农家乐用餐前的歇息时间,我沿着左边黄泥巴路,径直走到一户农家,这是一家依山临水的院子,正面三间两层正房,两边各有两间偏厦,石头砌的根基土筑的墙,木头檩椽上覆盖着泥瓦,石灰粉刷的墙面挂着几穗玉米棒,两米多高的院坝坎上栽着几棵石榴树、紫薇树、桃树,枝条穿插,花开得正艳,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后是茂密的树林,一眼看不到边,房前的菜园子和庄稼地整理得沟畦纵横,已是豆角结荚,金黄一片了。远眺间,“汪汪汪”,一条棕黄毛色的狗跳过门槛,仰头狂叫着扑过来,幸好我早有准备,手里拿着根棍子。“走开、走开,别叫了,来客人啦。”男主人大声呵斥,转过身来热情招呼,我连声称谢,搭把椅子坐在院坝边和主人攀谈起来。这时,夕阳挂在山头,余晖映照在云彩上,天空旷远宁静,一片光影斑驳,坐在土香土色的农家小院里,小狗依偎在脚边,调皮地摇着尾巴,散养的鸡群“咯咯咯”叫着,悠闲挪着爪子,摇摇摆摆钻进鸡舍,两头小猪撑得肚皮圆鼓鼓,懒洋洋溜进猪圈,“哼哧哼哧”在草堆上打起滚来。
暮色渐浓,群山苍茫、草木芬芳,几声鸡鸣犬吠、猪哼牛哞,幽静的乡村就有了熟悉的声音,这才是乡村该有的模样啊。主人和我相谈甚欢,不时哈哈大笑:“你看我们这里有山有水,有田有地,路修到家,水通到家,清净自在,方便得很呢。”
我站起身来,望着凤凰山顶,想起童年在老家的那些日子。小时候,农家除了常年辛苦劳作,渴望五谷丰登,祈盼六畜兴旺。那时,家家户户都养有猪、牛、狗、鸡,不仅是家人勤劳、家道殷实的标志,也是衡量女主人是否贤惠能干、持家有方的标准。汉字“家”就是由“宀”和“豕”组成,“宀”表示屋顶,象征着遮风挡雨的居所,而“豕”则代表猪,寓意着富足和安定。婆喂猪格外用心,青草、野菜、红苕都是猪的好饲料,打猪草、拌猪食,天天不间断,一年下来,膘肥肉满,饭菜有了油水格外香,日子就有滋有味。牛是农户人家最忠实的伙伴,满坡的青草、树叶是它的主食,寒冬腊月时,在干玉米壳里添些萝卜缨、杂粮,就是对它最好的犒劳。而牛总是与缰绳、轭头、犁耙为伴,负重耕耘,坡地、水田在它的蹄下层层翻新,才有肥沃的田地和丰收的庄稼。农闲时,踩泥瓦、拉石磨、驮东西,没有消停,而我和它在一起的日子,只晓得跟着它摘果子、掏鸟窝,却不知道它吃没吃好。
农户居住分散,看家护院离不开狗,我家那条大黄狗体格健壮、毛色油亮、眼睛发光,很讨人喜欢,不停在房前屋后转悠,不时吼叫几声。有时它也乖巧地跟在大人身后乱跑,钻进树林就飞奔狂吼,惊得鸟雀飞、兔子蹿,放学回来,它老远就摇头甩尾,扑在我身上亲热起来。
凌晨时分,我还没睡醒,公鸡就开始打鸣催我上学了。厨房后面的鸡笼不大,喂着十几只鸡,竹园、菜地、树林都是它们觅食、追啄的场地。公鸡高扬着红艳艳的鸡冠,挺胸迈步,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母鸡总是颤颤巍巍跟在后面,只顾划拉着爪子觅食,可一旦下了蛋,则扬眉吐气,伸长脖子“个大、个大、个个大”炫耀个不停,婆就会撒一把玉米作为奖赏。
每当天色将晚,灯光在纸糊的窗户上影影绰绰,这些畜禽就陆陆续续结伴回来了,猪进圈牛卧棚,狗回院鸡归窝。院子里鸡犬相闻,哼哼唧唧,这些声音正是从广袤而厚实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乡音、乡情、乡愁,化作了一声声和美乡村协奏曲,朴实而生动,深情而悠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赖家斌
陕南五月的乡村,满目葱郁苍翠、麦子黄了盛夏。周日几位好友相约去安康市小南沟登山赏景。1个小时的车程,大家欢声笑语、歌声荡漾。转进村口,穿过火车桥,但见一层层梯田错落有致、黄绿相间,天空像披了一层浅浅的蓝色丝绸,在阳光的映照下,清亮如洗,轻柔缥缈。田野里,绿油油的秧苗随风摇曳,白粉粉的洋芋花引得蝶飞蜂舞。
刚下车,同行的伙伴们早已迫不及待,大家伙先是来了张集体合影,而后,有的簇拥着轻吻娇艳的芍药花,有的独自奔赴一场与荷苞的亲密约会。我们沿着盘山小路,抄小道、跨溪沟,钻树丛、攀悬崖、爬陡坡、过栈道,看层峦叠嶂、绿树成荫,听溪水潺潺、观奇石嶙峋,望炊烟袅袅、鸟语花香,沿途风景美不胜收,沉浸在山水间不思归途,直到太阳落山,还意犹未尽,在我一再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下山。
在沟口农家乐用餐前的歇息时间,我沿着左边黄泥巴路,径直走到一户农家,这是一家依山临水的院子,正面三间两层正房,两边各有两间偏厦,石头砌的根基土筑的墙,木头檩椽上覆盖着泥瓦,石灰粉刷的墙面挂着几穗玉米棒,两米多高的院坝坎上栽着几棵石榴树、紫薇树、桃树,枝条穿插,花开得正艳,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后是茂密的树林,一眼看不到边,房前的菜园子和庄稼地整理得沟畦纵横,已是豆角结荚,金黄一片了。远眺间,“汪汪汪”,一条棕黄毛色的狗跳过门槛,仰头狂叫着扑过来,幸好我早有准备,手里拿着根棍子。“走开、走开,别叫了,来客人啦。”男主人大声呵斥,转过身来热情招呼,我连声称谢,搭把椅子坐在院坝边和主人攀谈起来。这时,夕阳挂在山头,余晖映照在云彩上,天空旷远宁静,一片光影斑驳,坐在土香土色的农家小院里,小狗依偎在脚边,调皮地摇着尾巴,散养的鸡群“咯咯咯”叫着,悠闲挪着爪子,摇摇摆摆钻进鸡舍,两头小猪撑得肚皮圆鼓鼓,懒洋洋溜进猪圈,“哼哧哼哧”在草堆上打起滚来。
暮色渐浓,群山苍茫、草木芬芳,几声鸡鸣犬吠、猪哼牛哞,幽静的乡村就有了熟悉的声音,这才是乡村该有的模样啊。主人和我相谈甚欢,不时哈哈大笑:“你看我们这里有山有水,有田有地,路修到家,水通到家,清净自在,方便得很呢。”
我站起身来,望着凤凰山顶,想起童年在老家的那些日子。小时候,农家除了常年辛苦劳作,渴望五谷丰登,祈盼六畜兴旺。那时,家家户户都养有猪、牛、狗、鸡,不仅是家人勤劳、家道殷实的标志,也是衡量女主人是否贤惠能干、持家有方的标准。汉字“家”就是由“宀”和“豕”组成,“宀”表示屋顶,象征着遮风挡雨的居所,而“豕”则代表猪,寓意着富足和安定。婆喂猪格外用心,青草、野菜、红苕都是猪的好饲料,打猪草、拌猪食,天天不间断,一年下来,膘肥肉满,饭菜有了油水格外香,日子就有滋有味。牛是农户人家最忠实的伙伴,满坡的青草、树叶是它的主食,寒冬腊月时,在干玉米壳里添些萝卜缨、杂粮,就是对它最好的犒劳。而牛总是与缰绳、轭头、犁耙为伴,负重耕耘,坡地、水田在它的蹄下层层翻新,才有肥沃的田地和丰收的庄稼。农闲时,踩泥瓦、拉石磨、驮东西,没有消停,而我和它在一起的日子,只晓得跟着它摘果子、掏鸟窝,却不知道它吃没吃好。
农户居住分散,看家护院离不开狗,我家那条大黄狗体格健壮、毛色油亮、眼睛发光,很讨人喜欢,不停在房前屋后转悠,不时吼叫几声。有时它也乖巧地跟在大人身后乱跑,钻进树林就飞奔狂吼,惊得鸟雀飞、兔子蹿,放学回来,它老远就摇头甩尾,扑在我身上亲热起来。
凌晨时分,我还没睡醒,公鸡就开始打鸣催我上学了。厨房后面的鸡笼不大,喂着十几只鸡,竹园、菜地、树林都是它们觅食、追啄的场地。公鸡高扬着红艳艳的鸡冠,挺胸迈步,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母鸡总是颤颤巍巍跟在后面,只顾划拉着爪子觅食,可一旦下了蛋,则扬眉吐气,伸长脖子“个大、个大、个个大”炫耀个不停,婆就会撒一把玉米作为奖赏。
每当天色将晚,灯光在纸糊的窗户上影影绰绰,这些畜禽就陆陆续续结伴回来了,猪进圈牛卧棚,狗回院鸡归窝。院子里鸡犬相闻,哼哼唧唧,这些声音正是从广袤而厚实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乡音、乡情、乡愁,化作了一声声和美乡村协奏曲,朴实而生动,深情而悠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