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24期:第02版 读书

图书馆里的初心和星光

——读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有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孙鹏

我知道杨素秋,是通过刷抖音看到她的一个演讲视频,她直率坦诚、儒雅诙谐的演讲风格让我眼前一亮。视频中,杨素秋主要讲述自己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副局长的经历。

前两年她曾在西安一家自媒体公众号发表题为《花了半年时间,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的文章,引起社会较大热议,后来还上了央视频道。当时我以为是为炒作或作秀之意,没有继续关注,但真没想到这段经历成就了她第一本小说《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而且,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成了畅销之作,我不由得感叹:“有志者,事竟成。”

有个朋友知道我买了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他说自己也买了,不过一直没拆封皮,刚好等我读后谈谈感想,他再决定是否阅读。我不置可否,想起作家格非那句近似调侃的话:“伟大的读者和伟大的作者同样重要。”朝着“伟大”的目标,抱着“探路者”心态,近日我认真读完了这本小说。这里,我想对朋友说,有些网红书确实是借风而红,但这本书确实有内容、有情怀,从头至尾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换句话说,文如其人,看得出作者找到了文学创作最基本也是最实用的技巧:用真诚打动读者。

这是一部城市图书馆建设的用心之作,让读者触摸到了星空与实地。

我们一提到图书馆,眼前自然浮现的是,在一座城市或者高校的核心区域矗立的宏大建筑,绿植围绕的广场、明亮的阅读区、整齐的书架、舒适的桌椅、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设备……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杨素秋上任后接受的第一个重大任务是要在一座建筑物的地下室建一个图书馆,经费有限,工期紧张。

“一座图书馆的建立既是一个文化事件,又是一个公共事件。”有情怀、有觉悟、守初心的杨素秋接下了这个任务,从设计、招标、装修、购书、开馆等全过程主导、全身心投入图书馆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在选择书目这个环节中,她遇到了最大的挑战:是听从安排选择配书,老老实实地遵循“潜规则”;还是另列书目,为公众购买优质图书?“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在功利和灵魂之间,她选择了灵魂。

在这本书中,出现的各类书名达二百六十余本,出现的中外作家一百三十多位,这些足以证明杨素秋为了建设这座图书馆付出的艰辛努力。我很受激励,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追求理想的人,也需要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人,尤其需要既能仰望星空、也能脚踏实地实现理想目标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杨素秋没有忘“初心”,实现了“知行合一”。用她自己的话来讲:“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够在工作中去践行理论,否则就不是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

这是一部初入官场的赤诚告白,让读者感知到了一股清流。

古人讲:“学而优则仕。”按照中国古代的标准,杨素秋作为一个文学博士应该算“学优”,但在仕途的道路上,还是一个职场“小白”。作者这样解释自己挂职的初衷:“不是想做官,是想了解社会。我这个人太书呆子了。”

在书中,作者也承认自己担任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期间“书呆子”的做法。在最初批阅文件过程中,对“阅、阅处、阅示”这几个文字完全不知道背后的含义;在与领导一起坐车时,不知道要不要给领导开车门,应该先下车还是后下车;在修改讲话稿中,把套话和虚话全部删掉;没有得到单位许可,擅自在自媒体发表文章,接受央视记者采访……

的确,杨素秋在挂职期间坚守原则、务实做事、全力为公众服务的“书呆子”做法,与社会上所谓的官场“潜规则”似乎有点背离、格格不入。但我想,这种“背离”“格格不入”,何尝不是官场的“一股清流”呢?

这是一部西安形象的宣传推介,让读者品味到了烟火与文化的交融。

众所周知,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都,现存的名胜古迹在全国处于顶尖水平。碑林区辖区内有西安碑林博物馆、小雁塔、兴庆宫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在这本书里,不仅能看到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西安,也能看到一个民间烟火气息浓郁的城市,正是“一城文化、半城神仙”说法的真实写照。

书里,作者的文笔是自然细腻的,是优雅而接地气的,能把事物的普遍共识和个人的独到见解糅合得恰到好处。比如,书中介绍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碑林:“它和其他博物馆不同,展出的不是绘画、器皿和珠宝,而是‘字’。无数笔画线条用面积和体积填满数十个展室,即便游客不能理解文本奥义,也能强烈感受到汉字的形态之美。”书中说到西安饮食的扛把子——羊肉泡馍:“吃泡馍要有仪式感,手掰馍的颗粒大小和均匀程度是区分泡馍行家与新手的重要标志。机器掰馍更是被‘手掰馍原教旨主义者’嗤之以鼻。”看得出,能够这样记录生活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这是一部对时代精神的礼赞之书,让读者读懂了人间大爱的温度。

坦白讲,《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如果仅仅局限于作者任职期间历尽千辛万苦建成一个优秀图书馆,无论构思多么巧妙、写得多么精彩,也逃脱不了自我标榜之嫌。因为这毕竟是一部纪实小说,不管作者怎么解释、怎么声明,读者总会对号入座的,现实遐想空间极大。我之所以认可这本书,就是因为它跳出挂职建图书馆的局限,以更加广阔的时代眼光和社会视野,向读者展示出就在我们身边的、可见可感知到的、一个个鲜活的时代先进人物。

他们中,有古道热肠、多才多艺的陈馆长,他为了扩大县图书馆藏书,一次连喝七碗酒换来煤老板捐赠全套《四库全书》;还有坚守良知、甘于清贫的摄影师宋璐,他用自己的镜头为弱势群体发声呐喊、提供舆论支持;还有不怕吃苦、专注科研的清华大学博导王焓,她舍弃京城安稳生活,带领学生常年扎根贡嘎山从事植物科考工作;还有心地善良、志向高远的藏族喇嘛久美,他凭借一己之力,在川西藏区家乡建成唯一的一座图书馆,探索草原扶贫开智新道路。

时代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它既扎根于现实,又引领着未来,通过凝聚共识、规范行为、塑造品格,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引。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绝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由无数的时代精神沉淀积累、淬炼升华而成的。回到现实中,我们诚然需要那些作出重大贡献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时代英雄,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善良正直、乐于助人、自立自强的身边楷模,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时代精神,推动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不断前进。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因为我们需要一种亘古不变的文明传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