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28期:第0203版 专题

青年突击队“可以扛大旗,也甘做螺丝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在陕西电子芯业时代项目施工现场,一群青年人的身影活跃在工地和办公区——他们就是8英寸线项目青年突击队。

磨炼

“青年突击队的特点之一是有荣誉感。”突击队队长张兆中说。这支成立于2024年8月的青年突击队虽然很年轻,却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

经验来源于实践。去年夏天,为了将混凝土浇筑面平整度控制在毫米级误差内,队员们用激光扫平仪作业、传统拉绳法测量,却始终难以达到理想误差值。

“混凝土在何种硬度能达到最平,这一过程就像‘和面’。”8月4日,张兆中介绍,一组地坪反复打磨五六次,就像与混凝土打太极。

浇筑后3小时首次抹面,根据混凝土膨胀收缩情况,每2小时复测调整。经过多次实验,他们终于抓住混凝土初凝的“黄金窗口”。

“青年人就是要不断尝试。”张兆中说。

攻坚

这种“止于至善”的追求贯穿于项目的方方面面。青年突击队中,负责厂前区建设的张栋带领团队进行土方开挖时同样遇到挑战。

厂前区边坡支护做到一半时突遇连阴雨,地勘、设计相关行业专家在现场测评,给出北面基坑塌陷的风险提示。

一旦险情发生,不仅工程量增加,已建的降水井也可能报废,工期也将延误。此时,突击队员迎难而上,全力一搏。

团队连续优化四版方案,通过数字建模和专家论证,采用土袋回填、铆钉固坡的创新工法,化解了2000平方米基坑坍塌危机。

回忆起这场“战役”,张栋感慨,年轻人就得敢闯敢干!

成长

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团队融合也经历考验。成立初期,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因理念差异产生激烈碰撞。如何让带着各自“企业基因”的成员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真正拧成一股绳?

张兆中深入了解每个成员的特点,找到团队融合的关键。无论员工来自哪个企业、何种背景,项目要推进、重点项目任务要完成这一共同目标,是凝聚团队合力的核心。

刚刚入职一个月的黄宇超对团队务实的工作风格印象深刻。“除了工作上的指导,队员们连生活细节都关照到位,很快就找到了归属感。”他说。

如今,这支由20余人组成的队伍承担起了更多关键节点的攻坚任务。

“可以扛大旗,也甘做螺丝钉。”张兆中说,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往前冲。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