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流年气韵
廉涛
出小区,步行不到6分钟,就是陕西省老年大学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分校——康乃馨合唱团。
康乃馨合唱团成立不过两年,起初只有四五十位学员。授课的王雪燕老师一头长发,温文尔雅,她把中医经络与气息运行的玄妙,巧妙融合到歌唱之中。每次教唱前,先给大家教一些打通经络和气息的动作,为学员们开启“炼气”歌唱的大门。她常说:“唱歌要顺应生命科学,讲究气韵生动,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歌唱技巧与中医呼吸吐纳之法奇妙交融,每个音符都仿佛有了生命的质感。
后来,邵保国老师接过了指挥棒。他帅气潇洒,文艺范儿十足,口中常念:“气、声、字、情、韵,是歌唱的五字箴言。气是根基,声是载体,字是表意,情是核心,韵是灵魂——五者交融,方成气韵。歌唱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音准、节奏、律动、气息、声音,缺一不可。”看到有的学员唱歌时神情木然,他便说:“情动声发,唱歌未开口,先要有情,情意需在声音发出之前,在胸中百转千回地酝酿。”看到有的学员唱歌时只顾亮嗓子,他指导:“合唱是集体共情,各声部间发声力度要均衡。”
邵老师上课时非常严格,两个小时的课,他必先花去一半时间,带领大家反复打磨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根基:气息如何下沉、口型怎样打开、发音如何饱满好听……他鹰隼般的目光扫过全场,任何细微瑕疵都难逃。一旦发现,他即刻纠正,毫不犹豫。一次排练,我坐在前排,双脚无意识地微微踮起,邵老师走到我面前,声音不高地说:“脚跟不着地,气息如何能沉得下去?”我连忙将整个脚掌贴合在地板上。邵老师不仅雕琢声音,还耐心矫正学员的“醋溜普通话”,引导学员去探寻词曲中的意义。
邵老师传授的“炼气”之道,已渗透进学员们的心里,对韵律的追求,从外在的规范已内化为自觉,使大家唱歌时由原来的“野路子”逐渐走向了规范。大家终于彻悟:歌唱绝非仅仅是喉咙的震颤,更是生命之气的吐纳流转与气韵的生动展现;声音,必须深深扎根于脚下沉稳的大地,气息才能如老树的根须,稳稳扎入沃土,滋养出声韵的饱满与悠长。
邵老师传授的气息与发音技法,也悄然融入了我的生活。黄昏时分,小区毗邻的公园便成了我的天然练声场。沿着熟悉的小径缓步而行,气息在步履间流转。春天,暖风裹挟着玉兰与桃花的芬芳,气息如汩汩清泉自丹田升起,滑过喉间,在唇齿边化作轻柔的低吟;夏日,蝉鸣织成密网,深吸一口炎热空气,努力将声音沉下去,再沉下去,仿佛要压住那暑气带来的浮躁;秋夜,一轮冰魄高悬,清辉如洗,对着皎洁的明月徐徐吐纳,声音似乎也浸染了月色的澄澈与深邃的辽远;寒冬,碎雪在脚下吱吱作响,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而练声时的气息却在胸腔里愈发温暖,仿佛蕴藏着一炉不熄的炭火。时有健身者擦肩而过,投来好奇的一瞥,更有善意者驻足,竖起拇指,赞一句:“中气十足啊!”
在课堂上严肃认真的邵老师,课后和学员们打成一片。邵老师生于西安,曾在兰州军区某部文艺兵的舞台上挥洒青春,入了党,立过功,但一心求学的他决定复原考大学。1988年,他如愿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在校期间,他是大小晚会的“红人”,尤其是他参与创编、演出的戏剧小品《大米与红高粱》荣获全国大奖。后来,西安市邮政局组建艺术团,邵老师入团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在中央、省、市三级文艺赛场上奋力拼搏,屡创佳绩。他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踏在责任与梦想交织的坚实土地上。这份贯穿生命的热忱,正是他在课堂上,雕琢声音、淬炼气韵的深沉底气与不竭动力。
在合唱团的时光里,我时常会想起家乡那位乡村女音乐教师路曼华老师,她的风琴声,曾是我贫瘠童年里的音乐启蒙。20世纪90年代,我负责单位宣传工作,就在陕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单位组织过盛大的晚会。彼时,员工们欢聚一堂,友邻单位的领导应邀而至,掌声、笑声和舞台的灯光仿佛还交织在眼前。未曾想,多年之后,我竟又回到这方熟悉的天地,在歌声中体悟生命新的气韵。
“七一”前夕,合唱团汇报演出,《不忘初心》与《壮美延安》的旋律在活动中心庄严响起。当最后一个音符尘埃落定,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那声浪是百人生命气韵汇聚成的洪流,激荡起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涟漪:青春的悸动、未竟的梦想,以及此刻凝聚的荣光。
这源自心底、贯通气韵的真诚之声,如一条温暖的河流,唤醒了这群鬓染霜华的学员心底那团未曾熄灭的生命之火……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廉涛
出小区,步行不到6分钟,就是陕西省老年大学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分校——康乃馨合唱团。
康乃馨合唱团成立不过两年,起初只有四五十位学员。授课的王雪燕老师一头长发,温文尔雅,她把中医经络与气息运行的玄妙,巧妙融合到歌唱之中。每次教唱前,先给大家教一些打通经络和气息的动作,为学员们开启“炼气”歌唱的大门。她常说:“唱歌要顺应生命科学,讲究气韵生动,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歌唱技巧与中医呼吸吐纳之法奇妙交融,每个音符都仿佛有了生命的质感。
后来,邵保国老师接过了指挥棒。他帅气潇洒,文艺范儿十足,口中常念:“气、声、字、情、韵,是歌唱的五字箴言。气是根基,声是载体,字是表意,情是核心,韵是灵魂——五者交融,方成气韵。歌唱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音准、节奏、律动、气息、声音,缺一不可。”看到有的学员唱歌时神情木然,他便说:“情动声发,唱歌未开口,先要有情,情意需在声音发出之前,在胸中百转千回地酝酿。”看到有的学员唱歌时只顾亮嗓子,他指导:“合唱是集体共情,各声部间发声力度要均衡。”
邵老师上课时非常严格,两个小时的课,他必先花去一半时间,带领大家反复打磨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根基:气息如何下沉、口型怎样打开、发音如何饱满好听……他鹰隼般的目光扫过全场,任何细微瑕疵都难逃。一旦发现,他即刻纠正,毫不犹豫。一次排练,我坐在前排,双脚无意识地微微踮起,邵老师走到我面前,声音不高地说:“脚跟不着地,气息如何能沉得下去?”我连忙将整个脚掌贴合在地板上。邵老师不仅雕琢声音,还耐心矫正学员的“醋溜普通话”,引导学员去探寻词曲中的意义。
邵老师传授的“炼气”之道,已渗透进学员们的心里,对韵律的追求,从外在的规范已内化为自觉,使大家唱歌时由原来的“野路子”逐渐走向了规范。大家终于彻悟:歌唱绝非仅仅是喉咙的震颤,更是生命之气的吐纳流转与气韵的生动展现;声音,必须深深扎根于脚下沉稳的大地,气息才能如老树的根须,稳稳扎入沃土,滋养出声韵的饱满与悠长。
邵老师传授的气息与发音技法,也悄然融入了我的生活。黄昏时分,小区毗邻的公园便成了我的天然练声场。沿着熟悉的小径缓步而行,气息在步履间流转。春天,暖风裹挟着玉兰与桃花的芬芳,气息如汩汩清泉自丹田升起,滑过喉间,在唇齿边化作轻柔的低吟;夏日,蝉鸣织成密网,深吸一口炎热空气,努力将声音沉下去,再沉下去,仿佛要压住那暑气带来的浮躁;秋夜,一轮冰魄高悬,清辉如洗,对着皎洁的明月徐徐吐纳,声音似乎也浸染了月色的澄澈与深邃的辽远;寒冬,碎雪在脚下吱吱作响,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而练声时的气息却在胸腔里愈发温暖,仿佛蕴藏着一炉不熄的炭火。时有健身者擦肩而过,投来好奇的一瞥,更有善意者驻足,竖起拇指,赞一句:“中气十足啊!”
在课堂上严肃认真的邵老师,课后和学员们打成一片。邵老师生于西安,曾在兰州军区某部文艺兵的舞台上挥洒青春,入了党,立过功,但一心求学的他决定复原考大学。1988年,他如愿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在校期间,他是大小晚会的“红人”,尤其是他参与创编、演出的戏剧小品《大米与红高粱》荣获全国大奖。后来,西安市邮政局组建艺术团,邵老师入团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在中央、省、市三级文艺赛场上奋力拼搏,屡创佳绩。他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踏在责任与梦想交织的坚实土地上。这份贯穿生命的热忱,正是他在课堂上,雕琢声音、淬炼气韵的深沉底气与不竭动力。
在合唱团的时光里,我时常会想起家乡那位乡村女音乐教师路曼华老师,她的风琴声,曾是我贫瘠童年里的音乐启蒙。20世纪90年代,我负责单位宣传工作,就在陕西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单位组织过盛大的晚会。彼时,员工们欢聚一堂,友邻单位的领导应邀而至,掌声、笑声和舞台的灯光仿佛还交织在眼前。未曾想,多年之后,我竟又回到这方熟悉的天地,在歌声中体悟生命新的气韵。
“七一”前夕,合唱团汇报演出,《不忘初心》与《壮美延安》的旋律在活动中心庄严响起。当最后一个音符尘埃落定,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那声浪是百人生命气韵汇聚成的洪流,激荡起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涟漪:青春的悸动、未竟的梦想,以及此刻凝聚的荣光。
这源自心底、贯通气韵的真诚之声,如一条温暖的河流,唤醒了这群鬓染霜华的学员心底那团未曾熄灭的生命之火……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