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梦桃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咸阳市总工会创新开展“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关键字:力量,奋进,凝聚,精神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让基层工会主席讲工会,才能让工会服务更接地气。”8月8日,咸阳市三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程宁说,创新开展的基层工会主席“讲工会”活动已开展宣讲活动286场次,覆盖全县89%的基层工会组织。通过宣讲工会百年光辉历程,阐述新时代工会职责使命,解读服务职工的政策法规,让“大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今年以来,咸阳市总工会深挖本土资源、创新形式载体,让“大思政课”走出课堂、贴近职工,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工会共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企业”活动25场次,职工阅读活动12场次,志愿服务活动92场次,职工文体活动40场次,3000余名职工在参与活动中感悟精神力量。
劳模工匠当讲师
“面对校园欺凌,咱要学会用法律‘护身’!”在礼泉县中学的课堂上,警官结合真实案例,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思政课。在咸阳,劳模工匠成长故事从来不是“远方的传说”,而是看得见、学得到的“身边教材”。
咸阳市总工会挖掘本土劳模资源,让“家门口的榜样”成为“大思政课”的主力。兴平市总工会邀请劳模刘学敏进车间,以摆摊卖菜到创办合作社的经历,诠释劳动价值。淳化县总工会组建8人劳模宣讲队,开展“四进”活动,12场巡回宣讲让奋斗精神深入人心。
从校园到企业,从社区到班组,咸阳劳模宣讲从不讲“空道理”,只说“实在事”。截至目前,全市22场劳模宣讲覆盖企业职工、在校学生、社区居民等多类群体,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咸阳扎根生长。
职工从听众变主角
“老班长用靠尺量了30年工地,如今我们用BIM技术建模,但‘毫米不差’的追求没变!”在陕建十一建工会微宣讲大赛上,青年职工用情景剧演绎三代建筑人的匠心传承。这场涵盖演讲、曲艺、情景剧的比赛,让职工从“听众”变“主角”,成为咸阳创新开展“大思政课”的生动注脚。
咸阳市总工会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特点,让“大思政课”沾着泥土气、带着烟火味。针对青年职工占比高的企业,指导开展微宣讲大赛、青年论坛,让年轻人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好身边故事。
今年“五一”前夕,在渭城区开展的“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活动中,梦桃小组5位历任组长亮相情景表演《梦桃精神代代传》,再现赵梦桃的故事,《春天里的工会驿站》演绎本地工会干部帮扶职工的暖心瞬间,4名“咸阳工匠”现场分享成长经历,还有艺术展演、技能展示、现场互动的组合拳,让“大思政课”从讲台走进街头巷尾。
为拉近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距离,外卖、快递行业工会创新开设“驿站微课堂”,在骑手的休憩间隙,通过循环播放咸阳劳模的励志宣传短片,让榜样的力量浸润每位劳动者的心田。
阵地联动筑根基
“每周来职工书屋读国学经典,成了我的习惯。”7月25日,在彬州市职工书屋,职工张萌正参加“国学经典进家庭”活动。作为咸阳“大思政课”的重要阵地,这里已举办6期活动,3000余人在墨香中感悟文化力量。
咸阳市总工会秉持“建好用活”阵地理念,推动“大思政课”日常化。三原县工人文化宫开展工会大讲堂、书法公益活动等16场,3000余名职工从中汲取思想养分;武功县总工会组织120名干部职工与师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好人馆”聆听劳模故事,深化“劳动最光荣”的认知;咸阳市工人文化宫通过举办女性劳动者、乡村振兴摄影展,以影像传递劳动者风采,上半年服务职工达1.2万人次。
每晚7至9时,咸阳市区500余名职工走进职工夜校,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思想引领。“在这里不仅学技能,更能感受到咸阳人‘奋斗成就梦想’的劲儿。”职工学员王静的话道出更多参与者的心声。
“我们要让‘大思政课’更对咸阳职工的‘胃口’。”咸阳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大思政课”纳入职工培训必修模块,与本地高校共建“大思政课联盟”,开发具有咸阳特色的课程。针对青年职工喜好,策划职工脱口秀、音乐思政课,让一线故事“潮”起来,让职工在“沉浸式”感悟中,将梦桃精神代代相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让基层工会主席讲工会,才能让工会服务更接地气。”8月8日,咸阳市三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程宁说,创新开展的基层工会主席“讲工会”活动已开展宣讲活动286场次,覆盖全县89%的基层工会组织。通过宣讲工会百年光辉历程,阐述新时代工会职责使命,解读服务职工的政策法规,让“大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今年以来,咸阳市总工会深挖本土资源、创新形式载体,让“大思政课”走出课堂、贴近职工,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工会共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企业”活动25场次,职工阅读活动12场次,志愿服务活动92场次,职工文体活动40场次,3000余名职工在参与活动中感悟精神力量。
劳模工匠当讲师
“面对校园欺凌,咱要学会用法律‘护身’!”在礼泉县中学的课堂上,警官结合真实案例,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思政课。在咸阳,劳模工匠成长故事从来不是“远方的传说”,而是看得见、学得到的“身边教材”。
咸阳市总工会挖掘本土劳模资源,让“家门口的榜样”成为“大思政课”的主力。兴平市总工会邀请劳模刘学敏进车间,以摆摊卖菜到创办合作社的经历,诠释劳动价值。淳化县总工会组建8人劳模宣讲队,开展“四进”活动,12场巡回宣讲让奋斗精神深入人心。
从校园到企业,从社区到班组,咸阳劳模宣讲从不讲“空道理”,只说“实在事”。截至目前,全市22场劳模宣讲覆盖企业职工、在校学生、社区居民等多类群体,让“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咸阳扎根生长。
职工从听众变主角
“老班长用靠尺量了30年工地,如今我们用BIM技术建模,但‘毫米不差’的追求没变!”在陕建十一建工会微宣讲大赛上,青年职工用情景剧演绎三代建筑人的匠心传承。这场涵盖演讲、曲艺、情景剧的比赛,让职工从“听众”变“主角”,成为咸阳创新开展“大思政课”的生动注脚。
咸阳市总工会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特点,让“大思政课”沾着泥土气、带着烟火味。针对青年职工占比高的企业,指导开展微宣讲大赛、青年论坛,让年轻人用接地气的语言讲好身边故事。
今年“五一”前夕,在渭城区开展的“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活动中,梦桃小组5位历任组长亮相情景表演《梦桃精神代代传》,再现赵梦桃的故事,《春天里的工会驿站》演绎本地工会干部帮扶职工的暖心瞬间,4名“咸阳工匠”现场分享成长经历,还有艺术展演、技能展示、现场互动的组合拳,让“大思政课”从讲台走进街头巷尾。
为拉近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距离,外卖、快递行业工会创新开设“驿站微课堂”,在骑手的休憩间隙,通过循环播放咸阳劳模的励志宣传短片,让榜样的力量浸润每位劳动者的心田。
阵地联动筑根基
“每周来职工书屋读国学经典,成了我的习惯。”7月25日,在彬州市职工书屋,职工张萌正参加“国学经典进家庭”活动。作为咸阳“大思政课”的重要阵地,这里已举办6期活动,3000余人在墨香中感悟文化力量。
咸阳市总工会秉持“建好用活”阵地理念,推动“大思政课”日常化。三原县工人文化宫开展工会大讲堂、书法公益活动等16场,3000余名职工从中汲取思想养分;武功县总工会组织120名干部职工与师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好人馆”聆听劳模故事,深化“劳动最光荣”的认知;咸阳市工人文化宫通过举办女性劳动者、乡村振兴摄影展,以影像传递劳动者风采,上半年服务职工达1.2万人次。
每晚7至9时,咸阳市区500余名职工走进职工夜校,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思想引领。“在这里不仅学技能,更能感受到咸阳人‘奋斗成就梦想’的劲儿。”职工学员王静的话道出更多参与者的心声。
“我们要让‘大思政课’更对咸阳职工的‘胃口’。”咸阳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大思政课”纳入职工培训必修模块,与本地高校共建“大思政课联盟”,开发具有咸阳特色的课程。针对青年职工喜好,策划职工脱口秀、音乐思政课,让一线故事“潮”起来,让职工在“沉浸式”感悟中,将梦桃精神代代相传。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