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毫米都不行”
——记中铁建设西安东站项目部土建技术员王发龙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手握黄色卷尺、头戴白色安全帽、鼻梁上架着一副沾了灰的眼镜……8月11日,记者在西安东站项目施工现场见到王发龙时,这位27岁的土建技术员正俯身专注测量灰缝厚度。“差1毫米都不行!缝大了,有隐患。”他语速平缓,手下的动作却利落精准。
作为中铁建设西安东站项目部的技术骨干,王发龙肩负项目一分区技术管理工作。从2021年踏入工地至今,他已从“跟着工人搬砖”的新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核心人员。
二次结构施工,如同为建筑的“骨架”填充“血肉”--砌筑墙体、控制垂直度、养护,每个环节都关乎安全。王发龙坦言,最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沟通协调。他举例:“有些老师傅习惯依经验砌筑墙体,灰缝明显过宽,砂浆不饱满,但图纸要求必须精确到毫米。”面对习惯借助经验来操作的老师傅,他一度遇到阻力。
如何说服?王发龙将技术交底会直接搬到了施工现场。“您看,砖缝过大,砂浆填充不饱满,地震时容易从这里开裂。”他蹲在墙边比划,又掏出卷尺测量规范案例,“咱们建的是百年工程,安全红线一步不能让。”这份执着和耐心,最终赢得了工友们的理解和尊重。
最令王发龙难忘的是2024年底的一次攻坚。主体结构施工遭遇“拦路虎”:地铁12、15号线顶板需承载国铁站台层施工,但原设计楼板无法承受后续钢柱吊装的巨大荷载。“就像在薄冰上盖楼,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下方的地铁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坏。”他解释道。
王发龙主动牵头攻关。他查阅全国类似案例资料,从中汲取灵感,历时一周形成初步解决方案。“我们借鉴‘回顶加固法’,用支撑架传递荷载。”他指着手机里的施工图解释,通过计算混凝土承压极限,在顶板下方架设加密支撑架“骨骼网”,再用可调顶托实现毫米级贴合。方案经过专家三轮论证,最终成功通过,化解了重大风险。
眼下,王发龙负责区域的二次结构施工已完成50%,随着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施工高峰即将到来。“工序穿插、不同工种工作面冲突是家常便饭。”为此,他制定了从年度、季度到月、周的详密计划。翻开布满修改痕迹的计划表,他笑着说:“计划总赶不上变化,那就动态调整,确保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采访临近尾声,午饭时间已至。王发龙接完一个工作电话,拿起那把黄色卷尺,步履匆匆地走向作业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手握黄色卷尺、头戴白色安全帽、鼻梁上架着一副沾了灰的眼镜……8月11日,记者在西安东站项目施工现场见到王发龙时,这位27岁的土建技术员正俯身专注测量灰缝厚度。“差1毫米都不行!缝大了,有隐患。”他语速平缓,手下的动作却利落精准。
作为中铁建设西安东站项目部的技术骨干,王发龙肩负项目一分区技术管理工作。从2021年踏入工地至今,他已从“跟着工人搬砖”的新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核心人员。
二次结构施工,如同为建筑的“骨架”填充“血肉”--砌筑墙体、控制垂直度、养护,每个环节都关乎安全。王发龙坦言,最难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沟通协调。他举例:“有些老师傅习惯依经验砌筑墙体,灰缝明显过宽,砂浆不饱满,但图纸要求必须精确到毫米。”面对习惯借助经验来操作的老师傅,他一度遇到阻力。
如何说服?王发龙将技术交底会直接搬到了施工现场。“您看,砖缝过大,砂浆填充不饱满,地震时容易从这里开裂。”他蹲在墙边比划,又掏出卷尺测量规范案例,“咱们建的是百年工程,安全红线一步不能让。”这份执着和耐心,最终赢得了工友们的理解和尊重。
最令王发龙难忘的是2024年底的一次攻坚。主体结构施工遭遇“拦路虎”:地铁12、15号线顶板需承载国铁站台层施工,但原设计楼板无法承受后续钢柱吊装的巨大荷载。“就像在薄冰上盖楼,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下方的地铁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坏。”他解释道。
王发龙主动牵头攻关。他查阅全国类似案例资料,从中汲取灵感,历时一周形成初步解决方案。“我们借鉴‘回顶加固法’,用支撑架传递荷载。”他指着手机里的施工图解释,通过计算混凝土承压极限,在顶板下方架设加密支撑架“骨骼网”,再用可调顶托实现毫米级贴合。方案经过专家三轮论证,最终成功通过,化解了重大风险。
眼下,王发龙负责区域的二次结构施工已完成50%,随着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施工高峰即将到来。“工序穿插、不同工种工作面冲突是家常便饭。”为此,他制定了从年度、季度到月、周的详密计划。翻开布满修改痕迹的计划表,他笑着说:“计划总赶不上变化,那就动态调整,确保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采访临近尾声,午饭时间已至。王发龙接完一个工作电话,拿起那把黄色卷尺,步履匆匆地走向作业区……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