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一幅“科技+服务”的养老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智慧养老让银发生活更有温度

小寨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文/图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当80岁的耿桂兰老人躺在床上准备入睡时,床头的智能睡眠仪便开始将数据上传至莲湖区虚拟养老院的智慧平台,开始了24小时“守护”;
在92岁的窦思钦老人家中,智能门磁悄然记录着每日开关门时间,一旦超过常规间隔,小寨路街道智慧养老平台的预警系统会立刻发出警示;
74岁的庞奶奶突发眩晕时,手边的SOS紧急呼叫设备一键连通服务站,医护人员10分钟内赶到了家中……
在西安,一幅“科技+服务”的养老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让银发岁月既有科技的便捷,更有生活的温度。
“云端”守护居家安心
8月12日,走进西安市莲湖区虚拟养老院大厅,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辖区老人的服务需求、设备预警和服务进度。这个集智慧老年课堂、服务呼叫中心、线上线下老年用品超市于一体的“虚拟家园”,正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养老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有了这个智能睡眠仪,我和家人都踏实多了。”耿桂兰的话语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这个巴掌大的设备无需摄像头,却能精准监测老人睡眠时的心率、呼吸和起夜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便会第一时间联系家属或社区网格员。专业医生每周还会根据设备数据生成的睡眠报告,上门为老人解读健康信息。“不打扰休息,还保护隐私,这高科技真是我们老年人的‘贴心保姆’。”耿桂兰老人说。
莲湖区虚拟养老院通过“APP+呼叫中心+线下服务”模式,已整合政府、家政、医疗等多方资源,为老人提供服务。“从老年助餐、陪护护理到智能适老改造,服务项目仍在持续扩容,用科技打破时空限制,让居家养老不再‘孤独’。”莲湖区虚拟养老院负责人赵斌介绍。
“数据”记录日常点滴
“咚咚咚……窦大爷,您在家吗?”8月8日9时,小寨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敲响了92岁独居老人窦思钦的家门。原来,智慧平台弹出了门磁预警,“老人家中关门超过24小时”,立即启动上门探视程序。
在小寨路街道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负责人张祺晗正盯着屏幕上的门磁数据。这个由陕西仁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平台,像一位“隐形管家”,通过75个智能设备,时刻关注着辖区老人的安全。
92岁的窦思钦老人回忆,去年他意外摔倒,就按下了一键呼叫器,工作人员3分钟内便赶来了,将他送医救治。“现在有了智能门磁,就算子女不在身边,也有人替他们‘看着’我。”老人指着门框上的白色设备说,“这两天腿疼没出门,工作人员就来问了,真是细心。”
“数据多跑腿,老人少操心,子女少牵挂。”张祺晗说,平台已与市级养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正推动形成“全域覆盖、智慧联动”的养老服务网络。
“温情”筑牢心灵港湾
在西安枫林绿洲社区养老服务站,74岁的庞奶奶正戴着智能手环在康复区锻炼。“上次突发眩晕,多亏了手环上的SOS按钮,不然真不知道会怎样。”老人所说的智能设备,正是服务站“互联网+养老”体系的一部分。
服务站由西安小丫康护健康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不仅设有康复理疗、老年大学等实体功能区,还通过智慧管理系统,为独居、高龄老人筑起“安全网”。
“我们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手环数据实时同步到平台,一旦心率异常或发生跌倒,系统会自动报警。”服务站工作人员成果儿介绍,除了智能监测,这里的“文艺书吧”“轻健身区”更成了老人的“快乐老家”。“上午练太极,下午学书法,晚上还能和老伙计在露天区聊天,比家里热闹多了。”庞奶奶笑着说。
从虚拟养老院的“云端服务”,到街道平台的“数据守护”,再到社区服务站的“温情陪伴”,西安正用科技赋能养老,用服务传递温度。
“西安的智慧养老实践正呈现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科技赋能、社会参与’的鲜明特点。”西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任明说。
记者手记
当科技握住银发的手
通过几天的采访,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智慧养老的本质,从来不是冰冷的设备。工作人员说,这里的智能设备会报警,但更多时候,是提醒他们“张阿姨该来做理疗了”“李大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
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不是“算法”或“数据”,而是“踏实”“热闹”“有人管”。那些闪烁在屏幕上的预警信号,最终都化作上门的脚步声、电话里的叮嘱、活动室里的笑声……
原来,智慧养老是让科技像阳光一样自然温和,却从不让人觉得刺眼,只留下恰到好处的温暖。

工作人员安装智能门磁。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小寨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文/图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当80岁的耿桂兰老人躺在床上准备入睡时,床头的智能睡眠仪便开始将数据上传至莲湖区虚拟养老院的智慧平台,开始了24小时“守护”;
在92岁的窦思钦老人家中,智能门磁悄然记录着每日开关门时间,一旦超过常规间隔,小寨路街道智慧养老平台的预警系统会立刻发出警示;
74岁的庞奶奶突发眩晕时,手边的SOS紧急呼叫设备一键连通服务站,医护人员10分钟内赶到了家中……
在西安,一幅“科技+服务”的养老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让银发岁月既有科技的便捷,更有生活的温度。
“云端”守护居家安心
8月12日,走进西安市莲湖区虚拟养老院大厅,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辖区老人的服务需求、设备预警和服务进度。这个集智慧老年课堂、服务呼叫中心、线上线下老年用品超市于一体的“虚拟家园”,正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养老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有了这个智能睡眠仪,我和家人都踏实多了。”耿桂兰的话语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心声。这个巴掌大的设备无需摄像头,却能精准监测老人睡眠时的心率、呼吸和起夜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便会第一时间联系家属或社区网格员。专业医生每周还会根据设备数据生成的睡眠报告,上门为老人解读健康信息。“不打扰休息,还保护隐私,这高科技真是我们老年人的‘贴心保姆’。”耿桂兰老人说。
莲湖区虚拟养老院通过“APP+呼叫中心+线下服务”模式,已整合政府、家政、医疗等多方资源,为老人提供服务。“从老年助餐、陪护护理到智能适老改造,服务项目仍在持续扩容,用科技打破时空限制,让居家养老不再‘孤独’。”莲湖区虚拟养老院负责人赵斌介绍。
“数据”记录日常点滴
“咚咚咚……窦大爷,您在家吗?”8月8日9时,小寨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敲响了92岁独居老人窦思钦的家门。原来,智慧平台弹出了门磁预警,“老人家中关门超过24小时”,立即启动上门探视程序。
在小寨路街道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负责人张祺晗正盯着屏幕上的门磁数据。这个由陕西仁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的平台,像一位“隐形管家”,通过75个智能设备,时刻关注着辖区老人的安全。
92岁的窦思钦老人回忆,去年他意外摔倒,就按下了一键呼叫器,工作人员3分钟内便赶来了,将他送医救治。“现在有了智能门磁,就算子女不在身边,也有人替他们‘看着’我。”老人指着门框上的白色设备说,“这两天腿疼没出门,工作人员就来问了,真是细心。”
“数据多跑腿,老人少操心,子女少牵挂。”张祺晗说,平台已与市级养老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正推动形成“全域覆盖、智慧联动”的养老服务网络。
“温情”筑牢心灵港湾
在西安枫林绿洲社区养老服务站,74岁的庞奶奶正戴着智能手环在康复区锻炼。“上次突发眩晕,多亏了手环上的SOS按钮,不然真不知道会怎样。”老人所说的智能设备,正是服务站“互联网+养老”体系的一部分。
服务站由西安小丫康护健康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不仅设有康复理疗、老年大学等实体功能区,还通过智慧管理系统,为独居、高龄老人筑起“安全网”。
“我们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手环数据实时同步到平台,一旦心率异常或发生跌倒,系统会自动报警。”服务站工作人员成果儿介绍,除了智能监测,这里的“文艺书吧”“轻健身区”更成了老人的“快乐老家”。“上午练太极,下午学书法,晚上还能和老伙计在露天区聊天,比家里热闹多了。”庞奶奶笑着说。
从虚拟养老院的“云端服务”,到街道平台的“数据守护”,再到社区服务站的“温情陪伴”,西安正用科技赋能养老,用服务传递温度。
“西安的智慧养老实践正呈现出‘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科技赋能、社会参与’的鲜明特点。”西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任明说。
记者手记
当科技握住银发的手
通过几天的采访,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智慧养老的本质,从来不是冰冷的设备。工作人员说,这里的智能设备会报警,但更多时候,是提醒他们“张阿姨该来做理疗了”“李大爷的降压药快吃完了”。
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词不是“算法”或“数据”,而是“踏实”“热闹”“有人管”。那些闪烁在屏幕上的预警信号,最终都化作上门的脚步声、电话里的叮嘱、活动室里的笑声……
原来,智慧养老是让科技像阳光一样自然温和,却从不让人觉得刺眼,只留下恰到好处的温暖。
工作人员安装智能门磁。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