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35期:第03版 一线

三位“老兵”的飞驰人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韩晶

西安国际港站,满载货物的X9043次中欧班列整装待发。和谐D3CA型8258号机车驾驶室内,西安铁路局新丰镇机务段宝鸡运用车间宝新车队姚远、张洁目光如炬,紧盯信号。添乘的车间党支部书记杨健神情坚毅地站在他们身后。

一声长鸣划破长空,钢铁巨龙缓缓启动。这趟奔驰在“一带一路”上的班列,承载着三位特殊“老兵”的使命与荣光。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伞兵、驻守高原的卫士和护卫国旗的仪仗兵。如今,褪下戎装,换上工装,从“战场”转战“站场”,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和“用我必胜”的钢铁信念。

杨健:从空降勇士到“鹰眼”书记

瘦小精干、肤色黝黑的杨健,是车队运行的主心骨。鲜为人知的是,他曾是“5·12”汶川大地震中,在数千米高空盲跳灾区的空降兵勇士。

2009年退伍转岗铁路,杨健将胆识与担当注入新的战场。2024年初,西安铁路局调整宝中线牵引方式,对列车操纵精度提出更高要求。杨健挺身而出,牵头组织“秦先锋”党员机车乘务组展开技术攻关。白天跟车记录数据,夜晚埋头钻研方法,精准识别风险点,不断优化操纵流程。他编写的《防坡停顺口溜》通俗易懂,研制的砂管疏通器实用高效,被广泛推广。

作为党支部书记,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他始终冲锋在前。一次,得知一名乘务员的孩子突发急症,杨健二话不说驱车接送就医,直至孩子转危为安才离开。驾驶室内,他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审视着每一条调度指令和每一个运行细节,默默守护着铁路安全畅通。

张洁:从戍边“小白杨”到技术达人

张洁曾在海拔4800米的日喀则定日县戍守国门。

在西藏,最难熬的是高寒缺氧中那份孤独的坚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寒夜站岗,刚泡好的方便面转瞬被冻成“冰棍”,手指冻肿、脚上布满冻疮是常事。“但看着脚下守护的国土,一切都值,若再选一次,我依然选择成为一棵扎根边疆的‘小白杨’!”张洁斩钉截铁地说。

从“生命禁区”走出来的张洁,将雪域高原淬炼出的耐力和韧性,全部倾注到火车驾驶事业中。驾驶室内,他全神贯注,试闸、确认信号、呼唤应答,动作一丝不苟。

“起初开中欧班列不敢提速,后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操纵宝典’,才保障了正点率。”张洁说。凭借过硬技术,入路15年的他不仅“货车开得好,客车开得也稳”,多次担当春运、暑运临客牵引重任,是公认的技术达人。

姚远:传承仪仗队“零误差”标准

姚远曾是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队员,奥运安保、重大迎宾礼台都曾可见他挺拔的身影。

进入铁路系统后,姚远将源自仪仗队的“零误差”标准,毫无保留地带到了火车司机岗位。

“值乘中欧班列,责任重大,如同当年护卫国旗,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陇海铁路线繁忙异常,中欧班列运行要求更是精益求精。

每次出乘前,姚远都像执行重大任务一样,精心制定“一车一案”,细化7个关键作业环节、25项安全卡控措施。

“唯有出乘前准备万全,运行途中才能操纵自如,确保安全正点。”任务归来,他仍会复盘分析,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标准化操纵流程,为中欧班列安全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意志永不褪色。他们曾是救灾先锋,从天而降守护生命;曾是界碑卫士,在冰峰雪岭捍卫主权;曾是行走的国家名片,在礼台之上展现国威。他们将最宝贵的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神圣事业。

如今,他们紧握闸把,成为驰骋在“一带一路”钢铁丝路上的“驭龙者”。从保家卫国到地方建设,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那份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正以另一种姿态,在万里铁道线上,书写着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军魂的“飞驰人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