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上的“隐形守护者”
文/图 通讯员 张霖 陈星衡

扫山队人员向山林进发。
秦巴山区,烈日高悬,高温持续。
在西康铁路沿线的险峻山水间,33岁的工长雷雨田背上安全包,手提钢钎和锤头,如往常一样,带着工友们穿行于大岭铺山中。他们橘黄色的巡护服,是山林中最鲜亮的一抹颜色。
他们脚下的西康铁路是华北、西北地区进渝入川、连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沿线山势高峻、地形复杂。雷雨田一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管内铁路沿线开展搜山扫石作业,防止山上孤石、活石、探头危石及剥落体崩塌到铁路上,给列车带来安全隐患。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旬阳桥隧车间180公里的设备段,分20个单元,工人们需要日均行走9公里,雷雨田一走就是8年。他的背包里常年备着三样“法宝”:记录本、急救包和干粮。“山路崎岖,沟深坡陡,日常巡山往返要爬好几个小时,午饭就是馒头就水。”他说。
“搜山扫石”的工作不只是旁人眼里的走走看看,在雷雨田看来,上山扫石要给每处危石进行编号,建档管理。通过目测、敲击、辨音、探查等手段,准确判断石头状态,并进行动态更新。
“李亮,这边发现一块危石,把柴刀和油漆拿过来。”雷雨田很快在荆棘林中发现险情。他用柴刀开路,队友紧随其后。
“尺寸1×0.5×0.8米,应该是受到根劈作用,从上面这块母岩上脱落下来的,方位悬空,要纳入危石库进行处理。”说话间,他将危石的位置、状态、特征等记录了下来。
烈日灼烤着裸露的岩石,队伍行进在近乎垂直的陡坡上,落脚处不过半米。“00”后职工杨喆栋只能弯腰前进,动作谨慎,丝毫不慌乱。
去年参加工作的杨喆栋对首次上山的经历记忆深刻。“记得第一次上山匍匐在一块峭壁上时,因为害怕不敢往山下看,感觉双腿都不听使唤了。”如今,杨喆栋在扫山作业时可以做到面不改色。
“雷工,您看看这块!”杨喆栋指向斜上方一片纹理异常、下方悬空的岩石喊道,“敲击声音发空,有点不稳。”雷雨田仔细勘查,拍了拍他的肩说:“标记下来,安排破石队处理。”雷雨田的10人工队中有5名“00”后,通过“一对一、老带新”的形式,新人成长很快。“年轻娃思维活跃,对工作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我们队伍里的姚德龙就提出来用地质罗盘仪来测量石头的倾角、倾度和走向,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雷雨田说。
眼下正是汛期,这支年轻的工人队伍要把旬阳桥隧车间管内的128座山头都巡查一遍,对山上危石进行全面检查,分类定级,建立实时病害库。
2024年至今,雷雨田等已发现并标注危石225处,体积358立方米。截至8月中旬,破石队已经破除危石91处,体积156立方米。
“我们研发的无人机将离山体更近,还能对危石进行尺寸测量。”在科技的加持下,“雷雨田们”的工作将更加便捷、高效、安全。
山风吹过,带来短暂的清凉。山脚下,这群年轻的铁路工人正驻足凝望。此时,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呼啸而过。大伙儿抹了把脸上的汗渍和尘土,望着远去的列车,脸上泛起淡淡的微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文/图 通讯员 张霖 陈星衡
扫山队人员向山林进发。
秦巴山区,烈日高悬,高温持续。
在西康铁路沿线的险峻山水间,33岁的工长雷雨田背上安全包,手提钢钎和锤头,如往常一样,带着工友们穿行于大岭铺山中。他们橘黄色的巡护服,是山林中最鲜亮的一抹颜色。
他们脚下的西康铁路是华北、西北地区进渝入川、连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沿线山势高峻、地形复杂。雷雨田一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管内铁路沿线开展搜山扫石作业,防止山上孤石、活石、探头危石及剥落体崩塌到铁路上,给列车带来安全隐患。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康工务段旬阳桥隧车间180公里的设备段,分20个单元,工人们需要日均行走9公里,雷雨田一走就是8年。他的背包里常年备着三样“法宝”:记录本、急救包和干粮。“山路崎岖,沟深坡陡,日常巡山往返要爬好几个小时,午饭就是馒头就水。”他说。
“搜山扫石”的工作不只是旁人眼里的走走看看,在雷雨田看来,上山扫石要给每处危石进行编号,建档管理。通过目测、敲击、辨音、探查等手段,准确判断石头状态,并进行动态更新。
“李亮,这边发现一块危石,把柴刀和油漆拿过来。”雷雨田很快在荆棘林中发现险情。他用柴刀开路,队友紧随其后。
“尺寸1×0.5×0.8米,应该是受到根劈作用,从上面这块母岩上脱落下来的,方位悬空,要纳入危石库进行处理。”说话间,他将危石的位置、状态、特征等记录了下来。
烈日灼烤着裸露的岩石,队伍行进在近乎垂直的陡坡上,落脚处不过半米。“00”后职工杨喆栋只能弯腰前进,动作谨慎,丝毫不慌乱。
去年参加工作的杨喆栋对首次上山的经历记忆深刻。“记得第一次上山匍匐在一块峭壁上时,因为害怕不敢往山下看,感觉双腿都不听使唤了。”如今,杨喆栋在扫山作业时可以做到面不改色。
“雷工,您看看这块!”杨喆栋指向斜上方一片纹理异常、下方悬空的岩石喊道,“敲击声音发空,有点不稳。”雷雨田仔细勘查,拍了拍他的肩说:“标记下来,安排破石队处理。”雷雨田的10人工队中有5名“00”后,通过“一对一、老带新”的形式,新人成长很快。“年轻娃思维活跃,对工作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我们队伍里的姚德龙就提出来用地质罗盘仪来测量石头的倾角、倾度和走向,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雷雨田说。
眼下正是汛期,这支年轻的工人队伍要把旬阳桥隧车间管内的128座山头都巡查一遍,对山上危石进行全面检查,分类定级,建立实时病害库。
2024年至今,雷雨田等已发现并标注危石225处,体积358立方米。截至8月中旬,破石队已经破除危石91处,体积156立方米。
“我们研发的无人机将离山体更近,还能对危石进行尺寸测量。”在科技的加持下,“雷雨田们”的工作将更加便捷、高效、安全。
山风吹过,带来短暂的清凉。山脚下,这群年轻的铁路工人正驻足凝望。此时,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呼啸而过。大伙儿抹了把脸上的汗渍和尘土,望着远去的列车,脸上泛起淡淡的微笑。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