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治水的“陕西样板”
——访东庄水利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胜利
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8月19日,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庄水利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胜利在接受专访时介绍,作为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陕西库容最大、坝高最高的水利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自2018年全面开工以来,始终以“防洪减淤、惠民兴陕”为使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书写着“陕西担当”。
以水沙调控筑牢安澜根基
“东庄水利枢纽的诞生,是国家战略与陕西需求的深度契合。”姚胜利说。
泾河作为渭河最大支流,输送了渭河70%、黄河1/6的泥沙,其高含沙洪水长期导致渭河中下游淤积,渭南等城市频频发生“小水大灾”。
姚胜利介绍:“工程选址泾河下游,控制流域面积4.31万平方公里,正是基于‘拦截泥沙、调控水沙’的全局考量。”工程总库容32.76亿立方米,其中拦沙库容20.53亿立方米,相当于给渭河装了一台“巨型吸尘器”。
“建成后,惠及西安、铜川、咸阳、渭南四市七县(区),广大群众将告别‘悬河’威胁。”姚胜利说。
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东庄水利枢纽的定位更具全局意义。通过与小浪底、古贤水库协同运行,将使黄河下游输沙能力提升11%-12%,有效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为破解“地上悬河”难题提供支撑。
姚胜利表示:“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陕西的防洪屏障,更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关键棋子’。”
以科技创新铸就世界标杆
“230米的坝高,坝前淤积高度182米,140千克每立方米的年均含沙量——东庄的每一个数据都在挑战工程极限。”谈及建设难点,姚胜利说。
工程所在的悬托型河谷,地下水位比河水位低30-50米,如同在空中建坝;岩溶地质条件下,防渗帷幕需深入地下219米,相当于70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些难题,建设团队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创下“五个世界之最”。
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计开展科技项目40余项,解决了灰岩地质岩溶渗漏、高拱坝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服务于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更填补了国际高含沙水利工程的技术空白。
以水利动能激活发展新局
“水利工程不仅要治水,更要兴业惠民。”姚胜利表示,东庄水利枢纽正以“一库清水”激活三秦发展新动能。
在民生保障方面,工程年供水量4.35亿立方米,可使泾惠渠灌区145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从30%提升至50%,满足铜川新区,西咸新区的空港、秦汉、泾河三个新城,三原县城,富平县城,庄里及富平高新产业园的城镇与工业供水,同时择机向石川河生态补水。
在绿色转型领域,工程配套的11万千瓦水电站年发电量2.8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9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25万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工程建成不是终点,而是“百年运营”的起点。东庄水利枢纽已建成教育研学基地,累计接待高校师生近3万人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10余所高校在此设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工程育人”让水利精神薪火相传。
谈及工程对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意义,姚胜利认为,东庄水利枢纽既是守护流域安澜的安全工程,也是修复泾渭湿地的生态工程,更是润泽千万百姓的民生工程,同时见证陕西从“治水”到“兴水”的跨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注入“水动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8月19日,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庄水利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姚胜利在接受专访时介绍,作为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陕西库容最大、坝高最高的水利工程,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自2018年全面开工以来,始终以“防洪减淤、惠民兴陕”为使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书写着“陕西担当”。
以水沙调控筑牢安澜根基
“东庄水利枢纽的诞生,是国家战略与陕西需求的深度契合。”姚胜利说。
泾河作为渭河最大支流,输送了渭河70%、黄河1/6的泥沙,其高含沙洪水长期导致渭河中下游淤积,渭南等城市频频发生“小水大灾”。
姚胜利介绍:“工程选址泾河下游,控制流域面积4.31万平方公里,正是基于‘拦截泥沙、调控水沙’的全局考量。”工程总库容32.76亿立方米,其中拦沙库容20.53亿立方米,相当于给渭河装了一台“巨型吸尘器”。
“建成后,惠及西安、铜川、咸阳、渭南四市七县(区),广大群众将告别‘悬河’威胁。”姚胜利说。
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东庄水利枢纽的定位更具全局意义。通过与小浪底、古贤水库协同运行,将使黄河下游输沙能力提升11%-12%,有效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为破解“地上悬河”难题提供支撑。
姚胜利表示:“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陕西的防洪屏障,更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关键棋子’。”
以科技创新铸就世界标杆
“230米的坝高,坝前淤积高度182米,140千克每立方米的年均含沙量——东庄的每一个数据都在挑战工程极限。”谈及建设难点,姚胜利说。
工程所在的悬托型河谷,地下水位比河水位低30-50米,如同在空中建坝;岩溶地质条件下,防渗帷幕需深入地下219米,相当于70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些难题,建设团队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创下“五个世界之最”。
截至目前,工程已累计开展科技项目40余项,解决了灰岩地质岩溶渗漏、高拱坝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服务于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更填补了国际高含沙水利工程的技术空白。
以水利动能激活发展新局
“水利工程不仅要治水,更要兴业惠民。”姚胜利表示,东庄水利枢纽正以“一库清水”激活三秦发展新动能。
在民生保障方面,工程年供水量4.35亿立方米,可使泾惠渠灌区145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从30%提升至50%,满足铜川新区,西咸新区的空港、秦汉、泾河三个新城,三原县城,富平县城,庄里及富平高新产业园的城镇与工业供水,同时择机向石川河生态补水。
在绿色转型领域,工程配套的11万千瓦水电站年发电量2.8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9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25万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工程建成不是终点,而是“百年运营”的起点。东庄水利枢纽已建成教育研学基地,累计接待高校师生近3万人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10余所高校在此设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工程育人”让水利精神薪火相传。
谈及工程对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长远意义,姚胜利认为,东庄水利枢纽既是守护流域安澜的安全工程,也是修复泾渭湿地的生态工程,更是润泽千万百姓的民生工程,同时见证陕西从“治水”到“兴水”的跨越,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注入“水动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