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47期:第02版 综合

智能软件规划取代旅行社的固定行程,实时数据预警替代朋友间的经验分享……

AI旅游攻略渐成年轻人“行走向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刘海英

8月21日,在西安永宁门,来自山西大学的学生陈博豪刚从明城墙景区的楼梯走下来。提起此次来西安的旅游攻略,他一边称赞AI的智能高效,一边展示着他的旅程,“攻略建议我,早晨登城墙人流量较小,可优先拍摄逆光剪影。当我沿着青灰色的城墙漫步时,攻略还会提示在哪里观景最佳,可以拍摄钟楼全景。”

陈博豪的这份攻略,是由智能应用豆包为他量身生成的“数字向导”。像陈博豪这样做旅游攻略的年轻人并非个例,在西安的城墙根下、博物馆内、美食街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选择旅行社的固定行程,而是选择让AI算法为自己规划一场高效、精准且充满个性化体验的旅程。

算法编制的精准旅程

8月21日一大早,来自重庆的叶晓雯和闺蜜到达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前,得益于攻略提前算准的“周四上午9点人流低谷”预约建议,两人轻松入场。更让她们惊叹的是,攻略甚至能给出“周边停车场饱和”的预警,并实时把她们引导至300米外的商场停车场。

“昨天我们在驾车前往兵马俑景区的路上,收到了攻略的预警——‘临潼区突发短时交通管制,建议立即从新丰收费站下高速,改走省道,预计为您节省堵车时间45分钟’,简直太厉害了。”提起AI攻略,叶晓雯这样向记者表示。

“你看昨天下午收到信息,壶口瀑布临时关闭,及时更新的数据避免我们白跑一趟。”她们原计划明天去壶口瀑布,于是赶紧退了票。

这种基于实时市政信息、交通状况和票务系统的瞬间响应,彻底避免了浪费游客时间的风险,以及扑空后的沮丧。传统旅行中“排队2小时、游览10分钟”的窘境,正被AI的实时数据能力破解。

大数据里的烟火气

在西安钟楼地铁站的汹涌人潮中,来自广州的95后程序员林晓薇停下脚步,手机屏幕上一条突然弹出的提示让她会心一笑:“检测到您已步行超过1.2万步,左侧出口上行20米有‘茶话弄’奶茶店,推荐购买‘桂花引’,本地特色且可提供座位休息。”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并非来自哪位本地好友,而是她此行依赖的AI旅行助手DeepSeek。

在回民街主街旁的大皮院巷里,攻略引导林晓薇找到了一家靠口耳相传出名的卤汁凉粉店。攻略不仅能区分“游客排队的肉夹馍”和“本地人排队的肉夹馍”,还能计算出不同店铺的平均等待时间,并智能建议游客“先领取隔壁酸汤水饺的等位号,再去买肉夹馍,返回时间刚好衔接”。

吃饭的时候,在林晓薇的手机屏幕上,DeepSeek正在生成明日早餐攻略:“推荐洒金桥的‘胖子甑糕’,需在7点前到达,预计排队时间15分钟。”

AI的价值不止于极高的效率,还在于对城市的深度解码。它能精准分析出藏于市井中的细节,通过对本地生活数据的挖掘,让年轻人更能触摸到一座城市真实的烟火气。

人工智能的人文温度

对于痴迷汉文化的淮安姑娘周雨桐来说,AI是她沉浸式“唐风穿越”的造型师和礼仪顾问。攻略不仅推荐了适合她身高的“高腰齐胸”汉服样式,还贴心地提示她要“准备防掉神器”,甚至提醒“穿汉服坐地铁需收拢裙摆”,其细心程度远超闺蜜。

在她出发前,小红书APP生成的攻略已经出乎意料——不仅规划了广仁寺、安仁坊遗址展示馆等相对小众的目的地,还精确标注了广仁寺红墙外“与转经筒同框的最佳光影角度在下午3点”,甚至推荐了安仁坊遗址展示馆旁一家“手冲咖啡与唐代茶点创意结合”的独立咖啡馆。

站在暮色下的钟楼前,身着汉服的周雨桐在AI推荐的机位拍到了完美照片。“现在的年轻人能说出‘破裙’‘间色裙’这些专业词汇,都是用手机里的APP提前做了功课。”旁边拍照的摄影师调侃道。

在算法的理性框架下,人工智能正为AI攻略注入越来越多的人文温度。这种对文化需求的精准响应,不仅降低了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的门槛,更让旅行成为一场“有温度的文化对话”。

当智能软件规划取代传统旅行社的固定行程,当实时数据预警替代朋友间的经验分享,年轻人的旅行正被智能工具重塑。从个性化行程定制到实时场景响应,从当地烟火气的挖掘到人文体验的深化……AI旅游攻略不仅是“行走向导”,更成为重构旅行方式、激活消费生态的一种重要力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