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47期:第02版 综合

守住传统的根 长出创新的芽

西安让古老秦腔“盛放”当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韩晶)8月20日,西安市举办“丝路秦声  千年回响”秦腔文化主题新闻发布活动,介绍秦腔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成就,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关情况,让古老秦腔“盛放”当下。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联、西安演艺集团、易俗社、三意社相关负责人出席。

惠民服务扎根人民

作为西安群众文化品牌项目,秦腔戏迷擂台赛持续推动秦腔发展,为群众在家门口搭建了艺术的舞台,更是让深藏在民间的秦腔人才,在这个群众舞台上崭露头角。2025年,活动全面升级:由5月持续至10月,覆盖全市区县,通过“文联主办、区县选拔、社区组织”三级联动机制,搭建“零门槛”参赛平台。活动创新推出“名家走基层”“选手名家面对面”等互动环节,并组织优秀选手与名家同台献艺。宣传推广方面,依托直播、短视频构建“全媒矩阵”,开设“秦腔非遗集市”沉浸式场景。“五一”期间联合快手平台举办的“千人吼秦腔”活动,全网关注量超3亿次,有效推动秦腔艺术从百姓舞台走向国际视野。

近3年来,西安累计开展惠民演出6000余场次,秦腔剧目占比超70%。其中,易俗社年均演出600场,演出范围覆盖全国20余省份、200多个城市,与45个民族进行文化互通共融;三意社在甘肃天水演出期间,即便遭遇暴雪天气,仍吸引数千村民前来观看,现场“站无虚席”。下一步,西安将增设10个左右惠民示范展演点,加快形成“东南西北中  送戏到身边”的秦腔惠民新格局。

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正是有了一代代秦腔人的坚持,才有了秦腔今日之发展。近年来,为了培养秦腔新生代人才,西安市下足了功夫,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其中,西安演艺集团构建“委培班+百年剧社+梯队建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与西安市艺术学校合作的秦腔委培班,已培养120名00后演员,其中10人荣获省级以上艺术奖项,有效缓解武戏人才断层困境;2025年,还将新增委培名额,持续输送新鲜血液。易俗社、三意社等百年剧社积极推行“一团一戏一梯队”模式,通过经典剧目复排实现老中青三代同台,如易俗社《还我河山》中三代演员分别饰演岳飞、岳母、岳云,在艺术实践中进行技艺传承。

秦腔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出精品,要做好守正创新,既要守住传统的根,还要长出创新的芽,从而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为此,易俗社将《三滴血》《柳河湾的新娘》等经典剧目制作成3D电影、4K数字电影及动画片,在多国播出;2024年推出“易俗社·梨园夜”夜游项目,吸引大量年轻观众,占比达70%。三意社通过直播积累28万粉丝,30岁以下观众占比超50%;与西影传媒合作的竖屏微短剧《火焰驹》在央视及多平台播出,被《中国日报》英文版专题报道,成为非遗创新传承的“全球样本”。

老陕秦腔走向世界

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锐介绍,西安近年来从政策、创作、惠民、人才四方面推动秦腔发展,设立2550万元市级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院团改革与惠民演出;配套1500万元艺术基金,助推《无字碑》《昭君行》等精品剧目扩大影响力;推出3D电影《三滴血》、虚拟数字推介官“秦筱雅”等创新项目,支持改编创作“有价值、可传承”的精品剧目;设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一带一”“一带多”模式培养青年人才,完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正如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惠敏莉所言:“秦腔既是老祖宗留下的活态文化遗产,也是讲好当代故事的文化载体。我们既要当好传统的‘守夜人’,也要做好新时代的‘摆渡人’。”千年秦声,正以更蓬勃的姿态,回响于丝绸之路起点,走向广阔世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