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9152期:第01版 首版

寄寄老人 元代陶艺“手办”大咖

关键字:手办,元代,老人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卜丁

金末元初,他曾活跃于长安及河汾一带,以精湛的制陶技艺闻名;他的作品造型规整、质地细腻,展现古代工匠高超技艺与独特审美……他就是元代制陶名匠“寄寄老人”,西安博物院现珍藏他多件作品。

“寄寄老人”是谁?“寄寄”是什么意思?他的作品为何如此受关注?

元代陶艺“手办”大咖

2021年,考古人员在西安市南郊发掘多座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其中在一处元代家族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带有“寄寄老人”铭款的仿古陶礼器。这些仿古黑陶礼器有陶牛尊、陶象尊、陶簋、陶豆、陶鼎等,造型规整、典雅,质地坚硬细腻,表面光洁。

说到这些黑陶文物的来历,背后还隐藏着不少故事。据资料显示,这些精美的黑陶文物出土于西安南郊陆家寨元代耿氏家族墓地,该墓地共9座墓葬,其中M715号墓和M706号墓相邻,墓主人为耿伯祥和耿彦清,为父子关系。

“寄寄老人”何许人也

这些黑陶制作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有人将其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后,有网友评论“这是来自元代的‘手办’作品”。所谓“手办”,即手工制作的工艺品,通常具有独特的设计和艺术价值。而此次展出的黑陶文物,因部分带有元代制陶名匠“寄寄老人”的款识而格外受到关注。

关于寄寄老人的生平,元代学者王恽在其作品《秋涧集》第71卷《题寄寄老人陈氏诗卷》中,提及“寄寄老人”本姓陈,号“寄寄老人”,以精湛的制陶技艺闻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在其《“寄寄老人”考》一文中作了详尽考证,梳理出其人生轨迹,认为寄寄老人可能是杭州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一位制陶大师,尤其擅长砚瓦制作,故又有“研师”之称。其作品工艺精良,古朴厚重典雅,深得文人儒士喜爱,并与一些文人结为挚友。

“寄寄老人”制作的陶砚和陶器,凭借其优良的质地和古朴典雅的造型,深受当时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赞誉为“坚润精致,粹然含金玉之质”,并称他为“甄陶师”。元初,在黄河、汾河流域汇聚了一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家,如段克己、段成己、麻革、张宇、陈赓、陈庾、房嗥、曹之谦等金朝遗民,被后人合称为“河汾诸老”。“寄寄老人”与“河汾诸老”往来密切,常将自己的陶砚赠予这些文人,还收集了大量他们的诗稿,编撰成《寄寄老人陈氏诗卷》,其中诗人段成己曾为“寄寄老人”写过《赠研师寄寄翁》一诗,该诗有句“窜名书研间,聊寄吾寄为”或许能解释“寄寄”一词含义。据专家解读,第一个“寄”有寄托、安放之意,第二个“寄”则有客居、依托之处所等含义。综合理解“寄寄老人”是在制陶与文人交往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他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都融入到制陶这一技艺中,用双手创造出了一件件有灵魂的作品。

技绝器罕传世较少

“寄寄老人”的作品制作工艺要求极高,从选材到烧制,每一步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严格把控。其制作的陶器质地坚硬细腻,造型规整典雅,纹饰精细,这表明他在陶器的成型、烧制等环节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成品质量不达标,因此成品率相对较低,也使“寄寄老人”的作品在后世具有稀缺性。有学者研究发现,带有“寄寄老人”款识的文物数量有限,国内博物馆收藏有该款的陶器较少,包括有豆、尊、簋、爵、执壶、杯等类型。

元代是多民族融合的时期,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虽然复古潮流不如宋代那样具有普遍性和强烈性,但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未中断。“寄寄老人”制作的仿古礼器,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宋代以来对古礼文化的尊崇,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文人阶层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追求。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