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184期:第04版 观察读书

寻访读书者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每天坐地铁一号线换乘二号线、三号线奔波在家和单位之间。一幅《你有多久沒有读完一本书了》的彩色广告闯进眼眸且始终伴随。原以为广告商投错了地方,车厢里无论拥挤还是宽松,抬头看四周,近处远方,长长的车厢里,或男或女,或坐或站,永远是不乏低头的手机族,更有甚者左右开弓,一只手一部手机交换着看。哭闹顽皮的孩童,有手机在手也会玩得聚精会神,真乃手机海洋、手机中华。

“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是寻问、警示,还是推崇与倡导读书?有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出版各类图书25万种,而国人的阅读量人均不到8本,远远不及他国国民。人生有涯,书海无涯,不能因为多而不去读。培根说为什么要读书?一为心旷神怡,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客观讲互联网时代(探索科学管理的当下),我们身处全员媒体、全息媒体泛滥的时代,不缺信息,但碎片化特征不容忽视,虚假、粗糙而劣质的信息有泛滥之势,又有多少可实可信可用呢?公安大学专家认为,热络重复、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信息干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误导了判断,社会怎能不浮躁?难怪网友戏言,微信微信,微微可信。

出自于爱书的情愫产生了寻觅同类伙伴行动。我酷爱读书看报源自于上小学始。父亲母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爷爷却是私熟老师,自幼培育我养成识字读书的习惯。记得1961年戍边西藏,身居雪山孤顶时,每年都要委托千里之外的班主任老师购书寄往哨所,既使是电子产品非常丰富的今天,我每天都挤出时间读书,否则就觉得缺了点什么。

互联网时代,谁还读书?这是普遍的说法,但我不相信这是绝对真理。我在做一项既简单又幼稚的社会观察与调查。一是问,问工友、战友、同学、同事及邻里,尽可能地探问“读书吗,喜欢读什么书?”二是拍,拍坐公交、乘地铁的人,发现读书者必拍无疑,留存相册,在欣赏的同时以作佐证。

结果令人咋舌。我先后探问了107个人,多数回答“偶尔读书”“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场抓拍读书镜头15人44幅(其中中年男士2名,老者1名,中年女士5名,小学生7名)。

时光荏苒,捕捉读书者的动机,转瞬己成为往事,但那些场景和镜头永远珍藏于脑海挥之不去,时刻在教育鼓舞着我的读书情怀。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我乘三号地铁去浐灞中心参加一个延安红色基因传承报告会。车厢里比较空旷,我发现车厢前部有一位身着红衣的读书者,我像一个航海者突然发现新大陆般欣喜地直奔过去,发现读书者是一个用放大镜阅读《古汉词典》的耄耋老者。原来,他在看电视古诗词大赛时,对评委点评一首唐诗的意境产生异议,在借助工具书寻求答案。我用手机从不同角度拍摄,记录下老人好学求真的瞬间以示敬佩。

小翠是技工学院刚刚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全民创业的号召,计划开家实体店。她傍晚出来练摊,在地铁出口广场边卖儿童玩具,边充电阅读《商业谋略》。通过简短的交流,我们有了共同语言。我向她推荐了自己读过的书,随后互相留了微信。车到五路口站,上来两个小学生,他们很快被拥挤的人群“挤塞”到车厢的拐角,和我相邻。两个小人交头接耳地争相翻阅一本彩色图书,我如获至宝,迅速抓拍了几个镜头。还有许多从衣着判断多为职场一族,他(她)们在地铁上或坐或站或背倚厢壁、身姿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低头只读圣贤书。出于对读书者的尊重、敬慕和不便打扰,我尽力抓拍,将其一一收入相框……

我爱书,更爱读书者,喜欢相互交流、沟通、互勉和增益。“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孜孜不倦地读。”期待我们周围再多些书香之气、读书人群,无论其职业、年龄、爱好如何,衷心祝愿他(她)们在人生旅途和事业上好运连连。□王正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