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志编纂的三点体会
陕西省总工会工会志编辑部
第二轮陕西省工会志(1992-2010)编纂工作2011年9月启动准备,2012年2月正式展开,在省总工会领导和省地方志办公室指导下编纂工作进展顺利,2017年12月向省地方志办公室报终审,2018年4月17日通过终审,评审人员一致认为志稿整体质量较高。回顾总结6年来工会志编纂工作,我们有3点体会。
第一,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志书是资料性文献,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是志书编纂的基础。从2012年2月开始收集资料,集中收集整理资料用了3年时间,费时最长,共收集整理资料900多万字。我们主要从3个渠道收集资料:一是查阅省总工会档案。1991-1999年的档案在长安区省档案馆,连续3个月查阅档案,早去晚归,风雨无阻,共查阅省总工会339个档案卷宗。2000-2011年的档案保存在省总工会机关,集中4个月共查阅档案413盒,之后又陆续查阅200多盒。二是查阅工会报刊。对1991-2011年的74本陕西工人报合订本、21本陕西工运(省总工会指导和交流工作的内部月刊)合订本,一页一页地阅读,从中收集资料。三是征集资料。先后向10个市总工会、杨凌示范区总工会、12个省级产业工会、21个省总工会直管单位工会、6个省总工会直属单位征集有关组织机构沿革、领导班子、职工和会员数量等资料。同时与省总工会机关相关职能部门保持经常联系,反复收集和核对资料,并以个别联系的方法向省总工会领导以及退休老领导索取有关资料。
第二,要认真学习志稿撰写知识。2015年4月整体转入志稿撰写,到2017年12月报终审,志稿撰写共用时两年零8个月。志稿撰写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结构布局,二是记述方法。对于结构布局问题,我们通过学习志书篇目设计知识,以篇、章、节、目的不断调整来解决。按照要求在资料收集前已拟出志稿的篇目大纲。在撰写初稿过程中先后对章、节做了20多处调整,通过初审后又对篇、章、节、目做了较大幅度调整,使志稿的结构布局越来越趋于合理,即符合事物发展的本来逻辑和工会工作的整体面貌。对于记述方法问题,尽管承担编纂工作的6名退休人员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对怎么写志书却知之甚少,更没有实践经验,于是我们把学习志书行文规范知识贯穿志稿撰写始终,尤其反复学习领会什么是志书的“述而不作”。我们先后召开这样内容的学习会议15次,特别在撰写初稿开始、修改形成初审稿、通过初审开始修改、修改形成终审稿等关键节点,都结合志稿行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进行学习和讨论。
第三,志稿要有特点。作为一部省工会志,它的特点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会的专业特点,二是陕西的地方特点。志稿在突出特点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从工会的专业特点看,志稿在围绕全局和中心的同时,把职工、工会的发展变化作为记述的重点。突出的是,第二轮工会志记述断限内正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志稿不是一般地记述这种变化,而是紧紧抓住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复杂变化和给职工带来的深刻影响,劳动法出台、工会法修改和由此引发的工会工作改革,工会把推进改革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统一起来这样一条主线。从陕西的地方特点看,志稿对这一时期陕西工会在全国工会系统或在全省全局工作中具有创新性或者取得重要成绩、产生重要影响的亮点工作做了重点记述,包括政府和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党委领导的新建企事业工会组建机制和“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工作格局,工会干部继而全省党政干部开展与困难职工“交友帮扶”活动,县以上地方工会全部建立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形成全省工会帮扶体系和履行对职工的“三项承诺”,高校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持续在全省职工中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提升职工队伍技术素质,职工读书活动和自学成才奖励机制,评选命名职工艺术家和职工艺术基地,总结推广县乡工会工作创新经验,深入职工调查研究等。
最后要说的是,工会志编辑部在编纂工作的各个阶段都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及时间表,编纂人员都严格按要求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是工会志编纂工作顺利推进的保证。终审会议之后,编辑部及时对终审中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和消化,确定了志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方案并开始实施。我们有信心编纂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工会志书。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陕西省总工会工会志编辑部
第二轮陕西省工会志(1992-2010)编纂工作2011年9月启动准备,2012年2月正式展开,在省总工会领导和省地方志办公室指导下编纂工作进展顺利,2017年12月向省地方志办公室报终审,2018年4月17日通过终审,评审人员一致认为志稿整体质量较高。回顾总结6年来工会志编纂工作,我们有3点体会。
第一,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志书是资料性文献,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是志书编纂的基础。从2012年2月开始收集资料,集中收集整理资料用了3年时间,费时最长,共收集整理资料900多万字。我们主要从3个渠道收集资料:一是查阅省总工会档案。1991-1999年的档案在长安区省档案馆,连续3个月查阅档案,早去晚归,风雨无阻,共查阅省总工会339个档案卷宗。2000-2011年的档案保存在省总工会机关,集中4个月共查阅档案413盒,之后又陆续查阅200多盒。二是查阅工会报刊。对1991-2011年的74本陕西工人报合订本、21本陕西工运(省总工会指导和交流工作的内部月刊)合订本,一页一页地阅读,从中收集资料。三是征集资料。先后向10个市总工会、杨凌示范区总工会、12个省级产业工会、21个省总工会直管单位工会、6个省总工会直属单位征集有关组织机构沿革、领导班子、职工和会员数量等资料。同时与省总工会机关相关职能部门保持经常联系,反复收集和核对资料,并以个别联系的方法向省总工会领导以及退休老领导索取有关资料。
第二,要认真学习志稿撰写知识。2015年4月整体转入志稿撰写,到2017年12月报终审,志稿撰写共用时两年零8个月。志稿撰写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结构布局,二是记述方法。对于结构布局问题,我们通过学习志书篇目设计知识,以篇、章、节、目的不断调整来解决。按照要求在资料收集前已拟出志稿的篇目大纲。在撰写初稿过程中先后对章、节做了20多处调整,通过初审后又对篇、章、节、目做了较大幅度调整,使志稿的结构布局越来越趋于合理,即符合事物发展的本来逻辑和工会工作的整体面貌。对于记述方法问题,尽管承担编纂工作的6名退休人员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对怎么写志书却知之甚少,更没有实践经验,于是我们把学习志书行文规范知识贯穿志稿撰写始终,尤其反复学习领会什么是志书的“述而不作”。我们先后召开这样内容的学习会议15次,特别在撰写初稿开始、修改形成初审稿、通过初审开始修改、修改形成终审稿等关键节点,都结合志稿行文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进行学习和讨论。
第三,志稿要有特点。作为一部省工会志,它的特点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会的专业特点,二是陕西的地方特点。志稿在突出特点方面下了一些功夫。从工会的专业特点看,志稿在围绕全局和中心的同时,把职工、工会的发展变化作为记述的重点。突出的是,第二轮工会志记述断限内正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志稿不是一般地记述这种变化,而是紧紧抓住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复杂变化和给职工带来的深刻影响,劳动法出台、工会法修改和由此引发的工会工作改革,工会把推进改革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统一起来这样一条主线。从陕西的地方特点看,志稿对这一时期陕西工会在全国工会系统或在全省全局工作中具有创新性或者取得重要成绩、产生重要影响的亮点工作做了重点记述,包括政府和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党委领导的新建企事业工会组建机制和“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工作格局,工会干部继而全省党政干部开展与困难职工“交友帮扶”活动,县以上地方工会全部建立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形成全省工会帮扶体系和履行对职工的“三项承诺”,高校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持续在全省职工中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提升职工队伍技术素质,职工读书活动和自学成才奖励机制,评选命名职工艺术家和职工艺术基地,总结推广县乡工会工作创新经验,深入职工调查研究等。
最后要说的是,工会志编辑部在编纂工作的各个阶段都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及时间表,编纂人员都严格按要求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是工会志编纂工作顺利推进的保证。终审会议之后,编辑部及时对终审中提出的意见进行讨论和消化,确定了志稿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方案并开始实施。我们有信心编纂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工会志书。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