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85期:第04版 观察读书

文如其人

——读周媛《风起长安》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文吧,真是谁写像谁。我读周媛的文,就感觉在读人,那字里行间,真有周媛的性情、心情和感情。她写人,那人一定是让她肃然起敬了;她写景,那景一定是让她魂牵梦绕了;她写事,那事一定是她亲历、经历之后怦然心动了。她念念不忘的亲情、友情、乡情、山水情,只要付诸文字,必透出一腔真情和深情,让人久久回味。那情里有暖心的善,那善里饱含细致入微的爱——大爱、小爱、偏爱。也不只有爱,还有她审视人生的角度、审问人世的法度、审美人文的高度,使爱脱俗而阳光,使文柔软而大方。她不在小我上兜圈子,多在大我上做文章,或阳光满地,或月光如洗,或星光灿烂,得其所哉,所以快哉!这样的文,不正是她这样的人么?

文美如周媛,就要先说周媛。与她往来无多,对她也不能说了如指掌,却可以说只有好感、美感和信任感。我对她说过:“你咋像皇后呢?”我是夸她不施脂粉却雍容华贵的气质,其实她更像一幅古典的画,让人看见了,就想多看一眼。也就是说,她的美一目了然,又让人过目不忘,总觉似曾相识。我其实明白,古往今来,好人、美人,德行容颜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古城西安就这般大,她的朋友与我的朋友多有交集,即使不走近她,也有机会了解她。只听她说朋友好,还能说出一二三,一些话似乎漫不经心,却足见她的真心实意。也听到朋友说她好,我笑问“咋好”,朋友指指天,恰好天蓝云白;又指指地,一地的芳草萋萋。而天地之间,桃红李白,风摆杨柳,那不正是她的人生姿态与写意吗?不矫情,也不煽情,情在蜻蜓点水处,那才叫真情。乍一见人,不亲不疏,不冷不热,有了见面次数,像一本书读了多遍,很自然就心领神会了。一句话,活人她是活成了,活成了她自己。做文一如做人,她的文也就成了她自己。她成就了文,文和她一样美;文成就了她,她和文一样可圈可点可品了。

《风起长安》是周媛的第二本书。怎么就叫《风起长安》呢?读过此书,我会心地笑了。薛保勤先生在序里说,她的文是“真诚和爱酿就的暖”。薛保勤是智者,我不是,但和智者所见略同。读她的文,就像读她的心,质朴抒情,宛如牧笛,悦耳的是乡音,撩人的是乡愁。她这心里,是满满的情和爱,溢出来了,就渗入文字了,就在她的文脉里流淌了,她的文也就水淋淋如芳树沐浴了朝露,那是怎样的一种天然之美呢?只要读,就有清香味,泥土的、乡野的、芳草的、书卷的,还有若有如无的,哪怕是淡淡的,都扑鼻而来、沁入肺腑。只有入心入肺的文字,才有此“女儿酒”般的形色香味——柔和、清亮、馥郁、甘醇。我读这本书,感觉就是这样的。

书一直放在案头,闲了、烦了,忙里偷闲了,就读一篇两篇。读完了,会心一笑,想起了晏殊的句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风若是《风起长安》的“风”,就颇耐人寻味了。她是长安的女儿,长安的心也是她的心。出去采风,她带着这颗心,不像蝴蝶去显摆自己的翩翩起舞,倒像是蜜蜂去殷勤穿梭在花的原野。归来,那一篇篇文章,就是她的“酿蜜”。她的灵感就像风筝,被她放得高远,却始终拽在手中;她的文笔又像犁铧耕耘,深浅都在良心掌握之中。在高处看景,在低处做人,在“半日闲”里撰文,文心雕人,人便栩栩如生;文心造景,景便引人注目。文心在人间云游,怪不得她的文忽远忽近、忽南忽北、忽城忽乡,读之欣然、怡然、自然,总能感受到心在文里若隐若现,时而温润如玉,时而清澈如水,时而新美如月。

周媛是记者,记者是行者,总是在和人打交道,总是在了解事物、事情、事件的真相,总是在耳闻目睹中占据第一手素材。对写作者来说,这样的“总是”既决定了一种贴近并触摸生活的优越,又呈现了一种还原并展示生活的优势,使周媛的散文不期然具备了在场感、时代感和阅读快感。人如文,文如人,就像水面上的睡莲,只接受阳光、雨露和清风,低身段,高品位,温情与美俱在,亮色与香浑然一体。文如她的容颜一样素面朝天,那是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美;她如文的底蕴一般平铺直叙,那是修炼成佛的后天之美。她不愤世嫉俗,恰证明她的人生格局不在功利层面,而在峰巅层峦,云卷云舒而精神超然。

周媛的文还有上升空间。因为低姿态,所以接地气;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文学正在回报她的人生,她可能因此而更加文学。□孔明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