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298期:第02版 综合新闻

安塞:“文农旅”深度融合走出脱贫新路子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秋日暖阳照,遍地硕果红。8月11日,记者来到延安市安塞区,记录下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变化。

南沟村的“三变”

2014年以前,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还是一个山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经常调侃说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

穷则思变。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说,南沟村毗邻延安市区,北接枣园、南连万花,村内自然植被覆盖率高,依据这些特点,他们将其确定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试点村。2015年,全面启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土地、资金和环境保障以及企业如何带动南沟村全体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脱贫等问题,南沟村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之路。

资源变资产,组建党支部领办的南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苹果专业合作社。资金变股金,合作社的股份为优先股份,享受保本保息、按股分红的特殊政策。农民变股东,建立起村集体、企业、群众之间紧密的利益链机制,实现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如今,南沟村的村民人人既是股东,也是产业工人,在园区务工,或者围绕园区办农家乐、小卖部等,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充分就业。“从前我们家靠我在外打工,每年也就是一万多元的收入。而现在成为了股东,每年有三万多元的收入不说,村里还特别照顾我,给我安排了在景区扫路的工作,扫一天能挣100块钱呢。”50多岁的南沟村村民邵师傅,家里共三口人,谈到如今的生活,他十分知足。

腰鼓成为百姓致富新出路

头上系着羊肚子毛巾,腰上挎着红彤彤的腰鼓,鼓声震天响,红绸漫天飞……这是在真武洞镇冯家营旅游景区上演的“千人腰鼓”表演现场。

安塞素有“腰鼓之乡”的美名,相传古时候戍边守塞士卒打仗时用腰鼓助威,胜利后用它来欢庆。现在,腰鼓不仅成为乡村的一种娱乐活动,还成为百姓致富的新出路。

在腰鼓制作传承人王永军的院子里,记者看到,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腰鼓,王永军说,他从小和本地师傅学习腰鼓制作技术,依靠腰鼓谋生已经20多年了。这些年来,每次制作腰鼓都是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年下来,大概可以卖出去2000多个大小不等的腰鼓。

61岁的孙旺明作为一名签约腰鼓手,他如今也像城里人一样,靠着打腰鼓得到了一份固定工作,每年光打腰鼓就能赚4万元。在安塞区,像孙旺明这样的职业腰鼓手还有很多,通过打腰鼓,很多当地村民都脱了贫、致了富。

安塞黄土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张光军说:“我们冯家营旅游景区,目前除了直接就业的157个贫困户外,还拉动2000多人就业,贫困户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

“文农旅”深度融合促脱贫

2018年以来,安塞区委区政府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抓手,深入挖掘安塞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着力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火起来、贫困群众富起来,走出一条“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农旅”深度融合促脱贫的新路子。

可以说,文旅产业已成为安塞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此外,安塞还发展人才资源优势助力脱贫。目前有陕北说书、剪纸、民歌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人才16686人,其中腰鼓手10616人、民间美术创作人员275人、民歌手282人、其他艺术人才513人;有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10人,区级传承人7人。(实习记者 赵院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