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319期:第04版 观察读书

父亲为我写书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步入81岁高龄的父亲,由于眼花手抖已有多年未曾提笔写东西了,当得知我要出版散文集时,先后两次为我的散文集写序文。他的这一举动既是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又是文学前辈对后生的深切关爱。让我在欣喜之余,为父亲的用意感动不已。

2011年春季,受几位文友的怂恿,我也想凑出书的热闹,就将十几年来在报刊上发表的“豆腐块”文字,按照内容进行归类整理。书稿很快就

整理好了,但是否有出版价值自己心里却没底,于是,我就把整理好的书稿背到了西安,让父亲给我把把关。

父亲仅用两天时间就看完了书稿,他欣慰地告诉我可以出版,虽然文字缺乏大视野的宏篇叙述,都是些小片段小抒情,但还有点生活气息,可以让人读下去。不过有些篇章还得认真修改。同时,他建议我将第七辑亲情部分撤掉,放到出第二部书时用,他还答应为我的散文集写序。在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和肯定后,我当天就把书稿背回了丹凤,一边修改部分篇章,一边等待父亲的序文。

十余天后,父亲把写好的序文给我寄回了丹凤,读着父亲一笔一划抄写在方格稿纸上的序文《一枚未熟透的苹果》,让我想到了父亲极不平凡的一生。

上世纪30年代中期,父亲出生于终南山下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受祖父影响,酷爱读书。上初小,他就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刚进入高小,他就能读四书五经、《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书籍。高小毕业后只上了一年初中,父亲就辍学回家,原因是他所学的文科知识,老师还没教,他早已学过,而理科知识无论怎么用功都学不会,索性他就不再上学。恰巧这时,他接触了写《地道战》的作家李微含先生,在接受其赠书《渭河两岸》后,便发誓也要当作家。他放弃了在省城工作的优越条件,毅然从关中老家偷跑到了商洛山区,开始了漫长的艰苦生活体验。

父亲来到商洛后,除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写作,因工作需要,他常常奔波于基层乡村,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对农村生活渐渐熟悉。不长时间,就以当地的火热生活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作品。父亲把这些作品寄给了大作家柳青,求得他的指导,没想到柳青却给他泼了一盆凉水,并送了他一句后来被广为流传的至理名言:“苹果熟了自有掉下来的时候,不熟也不要勉强。”父亲牢记柳青的教诲,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他终于等到了苹果成熟的那一天。小说《我和永清》、诗歌《测量队来到丹江边》、现代戏《桑园人家》等作品先后发表,尤其是《桑园人家》,在《延河》发表后并出版了单行本。从此,父亲的创作热情更为高涨。虽然受“十年动乱”影响,他的创作权被剥夺,但他从未停止对文学的热爱,更没有停止对人生的思考。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文学的春天,他又拿起了心爱的笔,用杂文随笔,把自己的苦与乐、爱与恨倾注于笔端,变成了一篇篇隽永的文字,受到了省内外读者的青睐,并因此在陕西获得了“三秦屈老杂”的称谓。

父亲之所以用“未成熟的苹果”来比喻我的文字,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他多么希望今天的我就像当年的他一样,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收获自己日渐成熟的苹果。

□刘丹影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