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325期:第04版 憩心亭

有口皆碑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孔明

同事贺治博先生退休,十几位同仁雅聚,算是欢送。每个同仁都说话,说的自然都是好话,也都是发自内心的话,其中有美评,更有感激,有的竟把眼泪说出来了。说了一圈,斯言斯语,此情此景,打一个成语,就是“有口皆碑”。

就在早上,与同事何小红散步上班。路上,她说贺老师是个好人,她从来不打诳语。我故意问:“咋好?”她说:“前日见到魏晓林(发行部副主任),她也说贺老师好。不接触,觉得贺老师面冷;一接触,又觉得贺老师心热。”我笑呵呵说:“总结得好!”

乘电梯时遇见同事翟宝海,他说:“早上遇见老贺了,他说他退休了,不来上班了。”我步入编辑部,同事王亚嘉一脸阳光,问:“贺老师今天来不?”我顺口回:“不来了!”王亚嘉愣了一下,眼里忽然有了泪光,说:“咋就不来了?晚上雅聚,一块去多好!”过了一会儿,她高兴地告诉我:“贺老师来了!”她高兴,我也高兴;她不舍,我也不舍。整十年了,上下班,只要我不走路,必搭他顺车。即使外出开会、办事,我也都坐他的车。曾经有位同事和我开玩笑:“你白坐了这么多年车,省了多少油钱?”我自然得意,少不得说:“是啊!我是有福之人,福星高照嘛!”

我说的是心里话,对很多好友都说过这句话。他长我五岁,早两年走进出版大院,不在一个编辑部,彼此都知道,但很少往来,也很少说话,只记得有位同事曾用这样一句俗话夸他:“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是出版大院第一个买私家车的人。2009年,出版社机构改革,编辑部重组,我所在的《全唐五代诗》编辑室被并入第三编辑部,贺治博出任编辑部主任,由他聘任副主任,他聘了我,使我既感到意外,更感到温馨,但与他今后如何共事,心里真没有底儿,只能走着看了。

相处久了,真应了何小红后来说的那句话:“不接触,觉得贺老师面冷;一接触,又觉得贺老师心热。”他平日不说热乎话,也不套近乎,他的温暖全在点点滴滴的日常行事之中。与他上街吃饭,他从来不给我掏钱的机会,我主动也不行,偶尔我先掏了,他才默认,不再客套。他见我常买大枣,陕北朋友送他一箱子,他全给我,说他家里有,吃不完。2010年夏,他买了一个电子血压器,我因为体检时血压不稳定,医生让观察一段时间,我向他求借,他连盒子送给我,说:“拿去吧,我用时去你办公室。”其后,他偶尔量血压,真来我办公室,我要还他,他说他家里还备有两个,他和妻子都不常用。眼看他要退休,我过意不去,买了一个新的电子血压器想送给他,他拒绝,说:“你留着用吧,那个用久了,该淘汰了!”知道他的脾性,我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

年初,人都说第三编辑部相对弱些,担心完不成任务。是年底,社里考核,第三编辑部开门红,核算还有盈余。此后10年,“双效益”一直稳步上升。我说贺治博是福星,真正的缘由在此。作为一把手,他既不拿腔作势,更不以势压人,做得更多的则是排忧解难,对我的想法和做法,他都充分尊重,且充分配合,绝不掣肘。我策划的选题,他都让我做主,他只做风险评估,万一风险出现,他和我一起应对,直到化险为夷。

他就像阳光,越走近他,越能感受到热量和光亮。我喜欢“系心一处,守口如瓶”这句话,而这句话仿佛是对他量身定做的。话少,罕闻他臧否人物,话一进入他的耳朵,就像进了保险柜,所以和他说话,我绝少顾忌,更不设防,想说啥说啥。说他是谦谦君子,再恰当莫过了。

一个人说他好,算不得什么,编辑部同仁都说他好,那就是真好!想一想,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他有一个数学脑子,精于计算,但绝不算计人,反而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他常对我说:“一碗水不可能完全端平,但咱要抱着端平的心。”几乎每年部里考核,他都会重复这句话,故此部里每一次奖薪分配,无一人心有怨言。实际上,他一直把自己日积月累的“蛋糕”分出去一部分,与同仁共享。从道义上讲,他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但他就这样做了。

当他退休的时候,我总是在琢磨那句老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与他同事34年,共事10年,可谓“路遥”且“日久”,我是真看见他的心了。我说这些,不过是脱口而出,过心,却未字斟句酌。我知道的有限,有限的还多半如砂石,沉没水底了。

收笔的时候,忽然又想起一幕幕这样的情景:时常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老学者颤巍巍走进编辑部,说是找贺治博。彼此相见后,时常发愣半晌,可能是头脸都被岁月化妆,不敢相认了,但只要搭上话,又呼出了对方的名字。老者多半是作者,早年出一本书、两本书后就忙奔自己的前程与学问了,步入人生的老境,又想起当年的“小贺”了。对一位老编辑来说,这不是口碑能是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