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绿色崛起谜底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在多年的探索中,安康突破了传统发展思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兼容。从贫穷落后的“深山穷市”到践行“两山理论”的成功样板,绿色发展理念为安康绘就了一个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的新样本,“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成为激活安康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新引擎。
盘活绿水青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康的发展思路依然是传统的上项目、搞工业,生态经济没有转化,却守着‘金山’要饭吃。”安康市市长赵俊民说。
记者调研发现,安康的经济发展确曾“病急乱投医”,走了不少弯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安康先后大力发展黄姜皂素产业,以砍伐林木为主的“木头经济”,开山采石、挖有色金属为主的“石头经济”。回头来看,这些产业要么因为盲目扩张遭遇困境,要么就是短期实现增收但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两山理论’引导我们找到新的支柱产业。安康的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优势,从生态经济上谋出路,寻找突破口和发力点。”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说。
短短几年时间,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汉阴油豆皮等富硒食品带动种
养殖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运用发展富硒产业的思路,安康的天然富硒包装饮用水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8年,安康的饮用水产业实现产值35.3亿元。全市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其总规模已达670亿元,预计到2020年底将突破千亿,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创新“飞地经济”模式
安康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受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限制,安康市91.6%的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全域10县区中有9个被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同时,安康又地处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发展需求十分迫切。
“县里没有可供开发的区域,缺少土地资源,劈山造城、填河造地的方式又会给生态带来破坏。”安康市紫阳县委书记赵立根说,当地囿于传统思维,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两难选择,曾长期找不到突破发展的出路。
2013年以来,安康通过创新“飞地经济”模式,贯彻“全域产业”理念,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
与南方发达地区以经济流向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同,安康的“飞地经济”是以生态流向引领、兼顾经济流向。“我们在土地资源集中、允许开发的月河川道和安康高新区等地划出多个‘飞入地’,引导限制开发的5个生态县作为‘飞出地’,将工业开发和招商项目落户于‘飞入地’。”郭青说。
目前,安康市白河、紫阳、岚皋、宁陕、镇坪5个县的“飞地经济”已累计签约招商项目84个,投资过亿元的企业12个。依托“飞地经济”,安康市形成了“加工生产在飞地、种养基地在县区、品牌塑造在全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跨向绿色高质量之路
近年来,大量落后、污染企业关停后,安康通过促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纺织丝绸等产业提质扩能,201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98.5亿元,是2013年的3.9倍。
生态经济也让安康当地的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脱贫致富的路径深嵌于生态经济的各个环节,安康的山山水水已成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金饭碗”。从2012年至2018年,安康市贫困人口由100.5万人减少到26.9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7%降至10.5%,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脱贫致富大步向前。
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
孙波 刘书云 薛天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在多年的探索中,安康突破了传统发展思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兼容。从贫穷落后的“深山穷市”到践行“两山理论”的成功样板,绿色发展理念为安康绘就了一个欠发达地区突破发展的新样本,“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成为激活安康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新引擎。
盘活绿水青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康的发展思路依然是传统的上项目、搞工业,生态经济没有转化,却守着‘金山’要饭吃。”安康市市长赵俊民说。
记者调研发现,安康的经济发展确曾“病急乱投医”,走了不少弯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安康先后大力发展黄姜皂素产业,以砍伐林木为主的“木头经济”,开山采石、挖有色金属为主的“石头经济”。回头来看,这些产业要么因为盲目扩张遭遇困境,要么就是短期实现增收但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两山理论’引导我们找到新的支柱产业。安康的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优势,从生态经济上谋出路,寻找突破口和发力点。”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说。
短短几年时间,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汉阴油豆皮等富硒食品带动种
养殖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运用发展富硒产业的思路,安康的天然富硒包装饮用水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2018年,安康的饮用水产业实现产值35.3亿元。全市富硒产业连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长,其总规模已达670亿元,预计到2020年底将突破千亿,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创新“飞地经济”模式
安康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受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限制,安康市91.6%的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全域10县区中有9个被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同时,安康又地处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发展需求十分迫切。
“县里没有可供开发的区域,缺少土地资源,劈山造城、填河造地的方式又会给生态带来破坏。”安康市紫阳县委书记赵立根说,当地囿于传统思维,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两难选择,曾长期找不到突破发展的出路。
2013年以来,安康通过创新“飞地经济”模式,贯彻“全域产业”理念,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
与南方发达地区以经济流向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不同,安康的“飞地经济”是以生态流向引领、兼顾经济流向。“我们在土地资源集中、允许开发的月河川道和安康高新区等地划出多个‘飞入地’,引导限制开发的5个生态县作为‘飞出地’,将工业开发和招商项目落户于‘飞入地’。”郭青说。
目前,安康市白河、紫阳、岚皋、宁陕、镇坪5个县的“飞地经济”已累计签约招商项目84个,投资过亿元的企业12个。依托“飞地经济”,安康市形成了“加工生产在飞地、种养基地在县区、品牌塑造在全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跨向绿色高质量之路
近年来,大量落后、污染企业关停后,安康通过促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纺织丝绸等产业提质扩能,201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98.5亿元,是2013年的3.9倍。
生态经济也让安康当地的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脱贫致富的路径深嵌于生态经济的各个环节,安康的山山水水已成为群众致富的“聚宝盆”“金饭碗”。从2012年至2018年,安康市贫困人口由100.5万人减少到26.9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7%降至10.5%,在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脱贫致富大步向前。
新华社《瞭望》周刊记者
孙波 刘书云 薛天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