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371期:第04版 憩心亭

父亲的收音机

朱耀儒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我的父亲是一个终生从事农耕的受苦人,没有上过一天学,是真正的目不识丁。他一生不沾烟酒,与玩、逛、赌绝缘,唯一的嗜好是看戏听戏。

上世纪50年代初,他想去镇上看戏,就会在吃晚饭时向掌家的大伯讨要一两毛钱,和几位叔叔直奔镇上的剧场。常常是我已经睡了一觉醒来,他才像饱餐一顿美味佳肴一样乐颠颠地回来。他看见我醒了,就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看戏的剧情。我听不大懂他所说的故事,只是专心地听着,就又睡着了。

1958年,县广播站给村子栽杆拉线,安装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广播匣子,每晚8:30开始播半个钟头的秦腔戏,每晚父亲都要准时去广播匣子下听戏。炎热的夏天,父亲拿一把蒲扇,提一个小马扎,边乘凉边听戏;寒冷的隆冬,父亲披上皮袄,抱一抱柴火,边烤火边听戏。当然,去那里听戏也不光是父亲一人,还有经常和他去镇上看戏的好几位叔叔。他们边听边议论,连声盛赞省城名角的演唱。一个小小的广播匣子,给长年躬耕的农人带来精神的愉悦,让他们快乐了一阵子。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收音机开始在农村出现。我们村三队的朱太民买了一台手提式收音机,惊动了全村的人。父亲经常去太民家听戏,每次听戏回来都要喜形于色地说收音机比广播匣子好多了,不仅声大腔亮,唱戏的时间也长,让人过足了戏瘾。从他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对收音机是情有独钟,非常希望自己也拥有一台收音机解馋。60年代后期,我大学毕业领了第一个月工资后,想到父亲的嗜好,就给父亲买了一个巴掌大的小收音机。父亲高兴极了,拿着收音机爱不释手。他不听新闻、不听歌、不听说书,专听秦腔戏。只要你看见父亲不停地看桌子上的马蹄钟,就知道他在等着听戏。他听戏微闭着眼睛,翘起的二郎腿轻轻摇晃,深深地沉醉其中,似乎这是他人生最惬意的享受。

除了在家里听戏,父亲下地也要把收音机别在腰带上。在地里他边干活边听戏,听戏让他忘记了干活的苦和累,听戏也让他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和曲折,整天都是乐呵呵的。父亲须臾不离的收音机让村里许多人特别羡慕,那些赞颂的话语,也让父亲深得欣慰。因为一直坚持收听秦腔戏,父亲不仅记下了省城许多名角的名字,更能说出他们演唱的内容和特点。每当他打开收音机,演唱者一开腔,他就会说这是郭明霞在唱《赶坡》,或者说这是任哲中在唱《周仁回府》,这是马友仙在唱《河湾洗衣》,这是肖若兰在唱《三滴血》……总之,他对秦腔名角和秦腔戏剧的熟稔,让人佩服和赞叹。他没有文化,不懂历史,但他能看懂戏听懂戏,能把经常演出的戏剧剧情说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他的几个孙子赞扬说:“爷爷简直就是一部活的《秦腔字典》!”

后来,父亲的收音机不是老化,就是被小孙子摔坏,我及时又给他买回一个收音机,不能让他中断听戏的爱好。记得我曾为他买过三个收音机,直到我给他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他才不那么看重收音机了。但电视机不能随身携带,下地时他依然会带上收音机。父亲在电视机上看戏听戏时,曾深有感慨地说:“做梦也想不到如今会把戏台子搬到家里的炕头上来!”由收音机到电视机,是父亲精神享受的一次飞跃,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祖国的强大与科技的进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