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422期:第04版 视野

见字如晤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但愿来生我们终日在一起,每天每天从早晨口角到夜深,恨不得大家走开。”翻译家朱生豪在致爱人宋清如的信中写道。

你也许以为写信者是热情的性格——事实上,他幼年失怙,家境贫寒,兄弟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在世人眼中,他性格清孤。若无知己,他宁愿八百里雾野,独自蹀躞。但他遇上了爱人宋清如。朱生豪说:“我爱你就像爱一首诗一样。”

结婚后,夫妻二人回到嘉兴,日子窘困,可依然美满。朱生豪“闭户家居,摈绝外务”,一门心思在家翻译莎士比亚。1943年春节,清如回常熟娘家过年,住了近一个月。雨天,朱生豪等清如返家,后园有一株杏梅,花瓣被雨打湿,他每捡拾一瓣,就在纸上写一段思念的话。待清如回来,花瓣已集了一大堆,其中一段是:

昨夜一夜我都在听着雨声中度过,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夜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夜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可是这雨好像永远下不住似的,夜好像永远也过不完似的,一滴一滴掉在我的灵魂上……

这样的乱世雨夜,这份系念使得再冰凉的雨水也只衬出皮肤底下的温热。

“事实上你已成为我唯一的亲人了。”“接到你的信,真快活,风和日暖,令人愿意永远活下去。世上一切算得什么,只要有你。我是,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孩童般的喜悦、亲昵,一片赤诚。他称清如的信为“续命汤”,说世间的苦不算什么,因为他的灵魂不曾有一天离开过她——爱,即是灵魂的求索和依傍,在那儿,在伸手可及处,有个与自己心灵相契的人,除了他(她),我们无别的想望,如追光灯罩着一人,周围人物皆隐退。一切都是晦暝布景,只有他(她)是可视的。

“今后不再说诳话欺骗自己了,愿意炼成一个坚强的钢铁样的信心,永远倾向着你,当我疲倦了一切无谓的游戏之后。我不愿说那是恋爱,那自然是比恋爱更纯粹的信念。我愿意懂得‘永恒’两字的意义,把悲壮的意义放入平凡的生活里,而做一个虔诚的人。因我是厌了易变的世事,也厌了易变的自己的心情。”朱生豪信中的这段话描述了超越“男女之欢”的一种爱:借对方承载自己对人世的信与望。

笺短情长,在那个没有电脑手机的时代,有什么比书信更助于一段爱的送达呢?“乡下人”沈从文亦是以书信获取张兆和的芳心——“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仅此一句,流芳百世。

婚后,在《湘行书简》中,沈从文夫妻仍是如胶似漆,卿卿我我,写信以“三三”“二哥”等相称,让人称羡。

张兆和担心着:“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为了这风,我很发愁,就因为我自己这时坐在温暖的屋子里,有了风,还把心吹得冰冷。我不知道二哥是怎么支持的。”

沈从文安慰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尽管后来婚姻生活起过一些涟漪,但两人始终相敬如宾,共同走完了漫长的岁月。

还有瞿秋白,这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袖之一,学贯中西的文化人,在铁骨铮铮背后,对妻子杨之华亦是一腔柔情。1929年他在苏联治病休养期间,写给妻子的信用情至深。

亲爱爱:

……稍稍休息几天之后,这种有力的爱,这整个的爱的生命,立刻又开始灌溉他自己,开始萌着新春的花朵。我俩的心弦之上,现在又继续的奏着神妙的仙曲。……

6年后,他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每一封信笺中,都跃动着一个真切的灵魂,记录着一段见字如晤的亲密交流。

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在《从第一封信到第一封信》里记录有这样一幕:

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地对我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

如果没有当年的那一封信,就没有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文学史上也不会留下这段动人的佳话。

一代人有一代人表情达意的方式,从结绳记事到电子通信,科技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老父亲老母亲们都学会用微信了。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到“车,马,邮件都慢”,一切通讯的周折成为过去时,就连“写”这个动作都被语音和视频替代了。

虽然多了高效便捷,但是我们疏离了笔墨纸笺。定期清理的短信、微信与频繁更换的手机,使那些存在过的互通款曲、惦念与分享,那藏在琐碎家事中的时光,如风中之叶,零散缥缈。于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那些“两地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笔财富。

一纸笺书,有时只为写下那一个名字。横竖撇捺,点提钩弯,那是你的名字。台湾诗人纪弦写过一诗:“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写你的名字,画你的名字/而梦见的是你发光的名字……”

信,是纸上的山河与故乡,安放着苍茫世间人们相互慰藉的灵魂。□陈蔚文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