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642期:第04版 观察读书

那些人那些事

读石俊荣《回不去的故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翻开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能看到扉页上写着:“多年后,我们的村子可能会消失,还有我这本册子中的故事……”那些生动鲜活的人和事即将消逝,无人知晓。正是独属于作者石俊荣的那份“挡也挡不住”,使得记忆中的画面跃然纸上,铺就一条通往故乡的道路。

即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想必也大不相同。石俊荣笔下的故乡既独属于自己,又引人共情。“回不去”的定语使它带着淡淡的哀伤,时移世异的感慨让它裹着童谣般的隽永,充满个人记忆的小事为它抹上私语的色彩……如此种种,写就了这本回忆故乡的散文集的美丽与哀愁。

与描写宏大的场景不同,《回不去的故乡》讲述了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平凡的小物,它们充满了生活的乐趣。那些父辈口中过去的物件,在我们看来十分陌生;那些对过去的感慨,也让人难以共情。但通过石俊荣的书写,使过去的情感与此时共通,彼时的老物件也带着时代的情感烙印。比如书中写道,作者一直渴望拥有的“军用水壶”。一个普普通通的水壶,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因为它象征的是“烈日炎炎下在麦茬地拾麦穗时,拿起军用水壶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喝几口水”(《军用水壶》)的畅快,这背后又有着拾麦穗的艰辛衬托。

为了体现对军用水壶的渴望,作者细细描写了拾麦穗的辛苦。它不像油画一样美好,也不像诗歌一样灿烂,有的是严酷的太阳、无处乘凉的麦场、刺疼脚底的麦茬,还有指甲盖周围被麦茬戳伤的小口……这一切的辛苦都只为了军用水壶。这正是《回不去的故乡》的可爱之处,它不言艰辛,不抱怨苦难,有的只是曾经的真情实感;它不故作深沉,不滥情感伤,却能让你会心一笑。

让人会心一笑的还有作者笔下的驴。在农村随处可见的驴,在石俊荣眼里,却有着不一般的品性。也是在这里,我第一次欣赏起了驴的倔强。它们心情舒畅时,耐力惊人;耍起性子来,让人无可奈何。“它不愿意走的时候,就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你用再大的劲抽它,它都不动。我见过几鞭子下去身上血痕累累还是一动不动的驴。”作者还将驴与其它动物作了类比:“再犟的牛,只要挨两三下鞭子,都会乖乖地负重前行。马和骡子也都一样……不屈地站着挨打的我没有见过。”(《驴的脾气》)对驴的观察,正体现了作者石俊荣对万物皆有灵的体察。而选择用“不屈”形容驴的性格,也道出了自己对动物的感情。

这一点在《牵挂》一文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石俊荣的笔下,村里的娃娃不仅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还有“鸡娃、猪娃、牛娃”,它们都是家里的一员,哪个夜里不回来,都让人好一阵操心……

从农村的驴、鸡娃、猪娃,到一直渴望的军用水壶、村里的戏、过去的手艺,再到师徒关系的传承、要账、借东西的习惯……像文章《一生一场风》中所说:“我已经老了,风还年轻。”一代人终将老去,总有人正年轻。石俊荣的故乡在回忆中渐渐故去,却又因记录而永恒。作者用质朴的情感写下了实实在在的故乡风貌,又用诗一样的语言打造了乌托邦的心乡。

故乡之故,在于其将永远留在过去,承载着每个人成长的印记,是乡愁的目的地。它因个体经验的不同而折射着迥异的魅力,正因如此,石俊荣的故乡是可爱的,它时而懒散,时而轻快,时而感慨万千;石俊荣的故乡又是真实的,它鲜活富有灵气,自成一派。尽管它有些不拘一格,有些私人。但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棵树的生长,一个人的欢笑,一个村庄的忧愁。也能够看到将被遗忘的那些人,那些事。

乡土、乡情、乡愁是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中越来越稀缺的情感,回不去的故乡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是打开这些情绪的一扇门。

□李玫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