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指尖流逝的岁月
最喜欢冬日的暖阳,肆意挥洒在陕北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
一群孩童穿着不合身的棉衣,一个个冻得鼻涕直流,时不时哈着气、搓搓手,捂着耳朵……村子西边的角落里,三五个长者圪蹴着,双手插在袖筒里,嘴里叼着旱烟,有说有笑。
“哎,后生,知道啥叫糠窝窝不?”最爱听他们讲述老一辈怎么遭罪,怎么吃苦,怎么一步步过上了好光景。
我出生在陕北偏远的村子,村里人家都姓李,我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这样一个质朴、和谐、充满希望的小山村。
上世纪9 0 年代,电视还未普及,全村有黑白电视的也就一两家,没有遥控,脑畔上栽着木桩,顶端绑着铝架子,再套几个易拉罐,就是信号接收器。虽然只能接收一二个频道,但在那个时候已经很洋气了。如果碰到刮大风天气,还要重新调整木桩的方向。
小时候唯一的玩具是父亲赶集时买的一架飞机模型,每次有小伙伴来玩,我都要很隆重地炫耀一番。另外,弹弹珠、滚铁环、纸飞机、打宝、溜冰车……这是童年里所有的娱乐项目,虽没有现在儿童丰富的玩具,但儿时的我们也玩得不亦乐乎。每次看到与童年记忆相关的视频,思绪瞬间就回到儿时,怀念那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会儿父亲经常赶集,买点家里的必需品。等我长大点时,偶尔也会带我去,三十里路上,走不动了,父亲会背着我,到了集市给我买那种老饼子,很耐饱。记得有一年过年,母亲给我们买了过年穿的衣服,兄妹三个一人一身,穿上、脱了、再穿上,穿着袖子有点长,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还是会高兴得睡不着觉。
“妈,这袖子有点长,你看我穿上像唱戏的一样。”“嗯,人长衣服不长,过两年还能穿。”小时候穿的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布鞋。每到晚上,点着煤油灯,我们三个聚在一张桌子上写作业,母亲坐在炕边借着余光纳鞋底,时而抬头穿针线,时而用针捋捋头发,那画面至今还时常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那时农村对教育不重视,经常有同龄伙伴辍学回家放牛、种地。我很庆幸,父亲虽然读书少,但对教育看得重,经常教导我们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那会儿家里生活学习条件差,一块硬纸板,上面均匀地涂抹上一层猪油,再找一块白塑料布,剪成硬纸板大小盖在上面,用夹子夹住,便是我的万能写字板,这也是父亲的杰作。后来生活条件稍好些,父亲打算在家里做一套摆设,请了村里面有名的木匠。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吃饭时,木匠吃的是白馍,我们吃着窝窝头。
“我们啥时也能吃上白面馍啊”,我坐在角落里,眼睛时不时望向锅里,期盼着能剩一点儿,这样我也能细细嚼下白馍的味道。如今,那时的期盼已是家常便饭。从小便不喜欢冬天,太冷没有暖气,只生着半温的炉子,被窝里是冰的,脚是冰的,睡了一晚上,腿脚还是冰的。每次睡觉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可以取暖的东西全都压在身上,把头深深埋进被子里。即便这样,露在外面的鼻尖总是凉的。起床后,衣服是冰的,要咬牙狠下心,才能一口气利索地穿好冰硬的衣服。
那时,冬天就是一片寒到心里的冷。长大后,无论家里的暖气有多暖和,睡觉之前,也会先把被子铺下提前捂着,待稍微暖和了,便像鱼似的拉开被口滑进去。也许,就是小时候冷怕了。如今,却开始向往那白雪覆盖的天地,那冬日里的暖阳,那好冷却不用再蜷缩的季节。
李韦 (陕北矿业涌鑫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最喜欢冬日的暖阳,肆意挥洒在陕北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
一群孩童穿着不合身的棉衣,一个个冻得鼻涕直流,时不时哈着气、搓搓手,捂着耳朵……村子西边的角落里,三五个长者圪蹴着,双手插在袖筒里,嘴里叼着旱烟,有说有笑。
“哎,后生,知道啥叫糠窝窝不?”最爱听他们讲述老一辈怎么遭罪,怎么吃苦,怎么一步步过上了好光景。
我出生在陕北偏远的村子,村里人家都姓李,我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这样一个质朴、和谐、充满希望的小山村。
上世纪9 0 年代,电视还未普及,全村有黑白电视的也就一两家,没有遥控,脑畔上栽着木桩,顶端绑着铝架子,再套几个易拉罐,就是信号接收器。虽然只能接收一二个频道,但在那个时候已经很洋气了。如果碰到刮大风天气,还要重新调整木桩的方向。
小时候唯一的玩具是父亲赶集时买的一架飞机模型,每次有小伙伴来玩,我都要很隆重地炫耀一番。另外,弹弹珠、滚铁环、纸飞机、打宝、溜冰车……这是童年里所有的娱乐项目,虽没有现在儿童丰富的玩具,但儿时的我们也玩得不亦乐乎。每次看到与童年记忆相关的视频,思绪瞬间就回到儿时,怀念那无忧无虑的时光。
那会儿父亲经常赶集,买点家里的必需品。等我长大点时,偶尔也会带我去,三十里路上,走不动了,父亲会背着我,到了集市给我买那种老饼子,很耐饱。记得有一年过年,母亲给我们买了过年穿的衣服,兄妹三个一人一身,穿上、脱了、再穿上,穿着袖子有点长,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还是会高兴得睡不着觉。
“妈,这袖子有点长,你看我穿上像唱戏的一样。”“嗯,人长衣服不长,过两年还能穿。”小时候穿的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布鞋。每到晚上,点着煤油灯,我们三个聚在一张桌子上写作业,母亲坐在炕边借着余光纳鞋底,时而抬头穿针线,时而用针捋捋头发,那画面至今还时常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那时农村对教育不重视,经常有同龄伙伴辍学回家放牛、种地。我很庆幸,父亲虽然读书少,但对教育看得重,经常教导我们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那会儿家里生活学习条件差,一块硬纸板,上面均匀地涂抹上一层猪油,再找一块白塑料布,剪成硬纸板大小盖在上面,用夹子夹住,便是我的万能写字板,这也是父亲的杰作。后来生活条件稍好些,父亲打算在家里做一套摆设,请了村里面有名的木匠。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吃饭时,木匠吃的是白馍,我们吃着窝窝头。
“我们啥时也能吃上白面馍啊”,我坐在角落里,眼睛时不时望向锅里,期盼着能剩一点儿,这样我也能细细嚼下白馍的味道。如今,那时的期盼已是家常便饭。从小便不喜欢冬天,太冷没有暖气,只生着半温的炉子,被窝里是冰的,脚是冰的,睡了一晚上,腿脚还是冰的。每次睡觉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可以取暖的东西全都压在身上,把头深深埋进被子里。即便这样,露在外面的鼻尖总是凉的。起床后,衣服是冰的,要咬牙狠下心,才能一口气利索地穿好冰硬的衣服。
那时,冬天就是一片寒到心里的冷。长大后,无论家里的暖气有多暖和,睡觉之前,也会先把被子铺下提前捂着,待稍微暖和了,便像鱼似的拉开被口滑进去。也许,就是小时候冷怕了。如今,却开始向往那白雪覆盖的天地,那冬日里的暖阳,那好冷却不用再蜷缩的季节。
李韦 (陕北矿业涌鑫公司)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