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
《水乡小镇》 吴冠中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在《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一共有1 0 例,分别为“青、苍、蓝、碧、翠、缥、绀、紫、绿、緅”,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青色联系更为紧密的是苍、蓝、碧、翠、绿。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其实“苍、蓝、碧、翠、绿”这些色彩在古代的指代相对明确。
苍,《广雅·释器》称苍为“青也”;《诗经·黍离》上说:“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传》中提道:“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苍,实然为草色,接近于薄青黑色。苍,既是《诗经·蒹葭》中的青青芦苇;也是苏轼笔下的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还是敕勒川,阴山下,似穹庐一般的天空。
蓝,在古代通常指蓝草干燥后的颜色,通过加工可成靛青,《周礼·地官·掌染草注》中说:“染草蓝、蒨,象斗之属”;黄侃《蕲春语》记载:“蓝草曰靛草,取其汁,以瓨盛之,俱曰靛”,后蓝又引申为深青色。
碧,《广雅·释器》称碧为“青也”,但《段注》将其解释为“从玉、石者,似玉之石也”则更为准确,通常是指青白色或者青绿色的玉石,所以碧又被誉为石之青美者。
翠,古代指翠鸟,《尔雅·释鸟》中解释道:“翠,鹬。郭璞注:翠,似燕,绀色,生郁林。”而翡翠又有“雄赤曰翡,雌青曰翠”一说,翠后又引申为深碧、绿一类的颜色。温庭筠曾写“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也说明翠色经常出现在鸟类的羽毛之上。
绿,《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帛青黄色”,之后又泛指青黄色。《诗经》中有一首《绿衣》,其中写道:“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孔颖达《疏》中提道:“绿,苍黄之间色。”绿色作为春季中最常见的色彩,也成了咏春诗中的常客。
在有颜色描写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会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诗文的情感表现得更为丰富,但这也使得有些修饰性辞藻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想要了解古代诗文中色彩词汇的具体指代色,还需通过现存实物去验证。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则是“青绿山水”。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青,在先秦时期被儒家归类为五正色之一,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在此基础上将青赋予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之中“仁”的象征含义。“仁”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品性之一,被中国人保留至今,而“青色”也跟随着“仁”在思想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余智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水乡小镇》 吴冠中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之中推崇青色?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在《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一共有1 0 例,分别为“青、苍、蓝、碧、翠、缥、绀、紫、绿、緅”,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青色联系更为紧密的是苍、蓝、碧、翠、绿。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其实“苍、蓝、碧、翠、绿”这些色彩在古代的指代相对明确。
苍,《广雅·释器》称苍为“青也”;《诗经·黍离》上说:“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毛传》中提道:“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苍,实然为草色,接近于薄青黑色。苍,既是《诗经·蒹葭》中的青青芦苇;也是苏轼笔下的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还是敕勒川,阴山下,似穹庐一般的天空。
蓝,在古代通常指蓝草干燥后的颜色,通过加工可成靛青,《周礼·地官·掌染草注》中说:“染草蓝、蒨,象斗之属”;黄侃《蕲春语》记载:“蓝草曰靛草,取其汁,以瓨盛之,俱曰靛”,后蓝又引申为深青色。
碧,《广雅·释器》称碧为“青也”,但《段注》将其解释为“从玉、石者,似玉之石也”则更为准确,通常是指青白色或者青绿色的玉石,所以碧又被誉为石之青美者。
翠,古代指翠鸟,《尔雅·释鸟》中解释道:“翠,鹬。郭璞注:翠,似燕,绀色,生郁林。”而翡翠又有“雄赤曰翡,雌青曰翠”一说,翠后又引申为深碧、绿一类的颜色。温庭筠曾写“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也说明翠色经常出现在鸟类的羽毛之上。
绿,《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帛青黄色”,之后又泛指青黄色。《诗经》中有一首《绿衣》,其中写道:“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孔颖达《疏》中提道:“绿,苍黄之间色。”绿色作为春季中最常见的色彩,也成了咏春诗中的常客。
在有颜色描写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会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诗文的情感表现得更为丰富,但这也使得有些修饰性辞藻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想要了解古代诗文中色彩词汇的具体指代色,还需通过现存实物去验证。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则是“青绿山水”。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青,在先秦时期被儒家归类为五正色之一,五正色即青、赤、黄、白、黑,在此基础上将青赋予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之中“仁”的象征含义。“仁”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品性之一,被中国人保留至今,而“青色”也跟随着“仁”在思想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余智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