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首唐诗的别解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几十年后又读到,瞬间勾起了我许多的遐想。
记得当年第一次读到这两句诗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在故乡小镇上一小学简陋的教室里坐着,读诗时我自然将目光移向了窗外,看到的是冬日阳光抛洒下的冷冷白光,偶尔还能看到未能融化的积雪,洁白的色彩装点着枯燥的高原冬天。当然身处高原,我那会一定是看不到船的,但我可以想象:宽阔的江面上,高大的风帆下百船静候出发,一切都是那么安详宁静。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当时读诗时,童心里却品味出了诗人内心的几许寂寥。尽管诗歌书写的景色很美,像一幅优美安静的山水画,但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了诗歌背后诗人内心的寂寥与落寞。以至于几十年以后,经历过了人生的种种风雨,我依然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内在意蕴,竟然和几十年前的感觉一模一样,而且味道更浓郁了,一如搁置了几十年的陈年老酒。
我忽而又联想到了另一首有名的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直抒胸臆,写尽了冬天的死寂空寥,诗人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溢满了笔端。相比这首诗歌,杜甫诗歌里的诗意隐晦了许多,不仔细品味是感受不出来的,但感染力并不少,因为热闹里的寂寞要比单纯的寂寞对比更强烈,美好画面和人心里的忧伤反差也更大,这都更值得读者进一步去玩味品赏。
先来看看杜甫这首诗歌写作的背景,当时诗人居住在成都的草堂,生活相对安宁稳定,因为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诗人在经历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生涯后,终于能暂时过上一段平静的日子了。所以这首诗歌整体洋溢着明丽欢快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在初春的柳树中鸣叫穿梭,一行白鹭奋飞而起,冲向蔚蓝的天际,这生动的描摹,展示了诗人轻快愉悦的心境。然后诗人笔锋一转,从窗外看到了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千秋雪”是不是诗人心头的一种暗喻呢?尽管春天已经来临,眼前的景色也是明丽的,但依然有凝重的积雪在那里,散发着阵阵寒意,这不能不让诗人对自己的前程生发出隐忧。目光从窗口再移到门口,这时候就写到了人事,而之前几句都是写景。我们知道,古人说“诗言志”,任何的景物描写都是为写人做铺垫的,所谓的写景抒情,写到最后还是为了抒发人的感情,这感情就是“志”也就是诗人内心的所思所悟。“东吴万里船”这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写人,因为这船上自然离不开人,而且是从遥远的东吴开过来的。东吴指长江下游的南京,诗人当时在长江上游的成都,这样时空交叉的描写,让人无法不生发出前路漫漫、岁月如梭的感慨。我多少次想,诗人从门口看到这么多船只静静停泊在江面上,心里一定会想起他这辈子经历的种种际遇,生活贫困,体弱多病,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政治理想迟迟得不到实现,他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经历了大半生的流离生活后,如今已变得支离破碎。此刻,诗人的心境一定是很复杂的,有对眼前春光的欣喜,也有对社会大动荡后民生的担忧,更有对自己前路不可知的彷徨忧伤。春光易逝,人生短促,表面的鲜艳难掩诗人内心的孤独失落,整首诗歌读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心灵深处的无助和伤感,这大概才是这首诗歌真正的主题所在。
我时常想,为什么这首诗歌穿越千年岁月风烟,至今还能深深感染着现代人呢?曾经那么辉煌的大唐盛世,曾经那么自信包容的大唐人,为什么却屡屡发出对人生的苍凉忧伤之感?皆因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生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西岭、千秋雪、东吴、长江船”,这些景物,在千年后的当今,依然生活在我们周围,实际上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人生的种种图景,指引着我们生存的方向。我们和古人一样,要穿越旅途,要经历春光的明媚和严冬的考验,也同样会经历生命中欢乐繁华和苦闷忧伤。
文学依然神圣,人类情感永存,正是唐诗这颗文化史上瑰丽的明珠,把我们的精神世界贯穿起来,绵延千年而不绝。
□朱碧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几十年后又读到,瞬间勾起了我许多的遐想。
记得当年第一次读到这两句诗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在故乡小镇上一小学简陋的教室里坐着,读诗时我自然将目光移向了窗外,看到的是冬日阳光抛洒下的冷冷白光,偶尔还能看到未能融化的积雪,洁白的色彩装点着枯燥的高原冬天。当然身处高原,我那会一定是看不到船的,但我可以想象:宽阔的江面上,高大的风帆下百船静候出发,一切都是那么安详宁静。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当时读诗时,童心里却品味出了诗人内心的几许寂寥。尽管诗歌书写的景色很美,像一幅优美安静的山水画,但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了诗歌背后诗人内心的寂寥与落寞。以至于几十年以后,经历过了人生的种种风雨,我依然能感受到这首诗的内在意蕴,竟然和几十年前的感觉一模一样,而且味道更浓郁了,一如搁置了几十年的陈年老酒。
我忽而又联想到了另一首有名的唐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直抒胸臆,写尽了冬天的死寂空寥,诗人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溢满了笔端。相比这首诗歌,杜甫诗歌里的诗意隐晦了许多,不仔细品味是感受不出来的,但感染力并不少,因为热闹里的寂寞要比单纯的寂寞对比更强烈,美好画面和人心里的忧伤反差也更大,这都更值得读者进一步去玩味品赏。
先来看看杜甫这首诗歌写作的背景,当时诗人居住在成都的草堂,生活相对安宁稳定,因为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诗人在经历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生涯后,终于能暂时过上一段平静的日子了。所以这首诗歌整体洋溢着明丽欢快的色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在初春的柳树中鸣叫穿梭,一行白鹭奋飞而起,冲向蔚蓝的天际,这生动的描摹,展示了诗人轻快愉悦的心境。然后诗人笔锋一转,从窗外看到了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千秋雪”是不是诗人心头的一种暗喻呢?尽管春天已经来临,眼前的景色也是明丽的,但依然有凝重的积雪在那里,散发着阵阵寒意,这不能不让诗人对自己的前程生发出隐忧。目光从窗口再移到门口,这时候就写到了人事,而之前几句都是写景。我们知道,古人说“诗言志”,任何的景物描写都是为写人做铺垫的,所谓的写景抒情,写到最后还是为了抒发人的感情,这感情就是“志”也就是诗人内心的所思所悟。“东吴万里船”这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写人,因为这船上自然离不开人,而且是从遥远的东吴开过来的。东吴指长江下游的南京,诗人当时在长江上游的成都,这样时空交叉的描写,让人无法不生发出前路漫漫、岁月如梭的感慨。我多少次想,诗人从门口看到这么多船只静静停泊在江面上,心里一定会想起他这辈子经历的种种际遇,生活贫困,体弱多病,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政治理想迟迟得不到实现,他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经历了大半生的流离生活后,如今已变得支离破碎。此刻,诗人的心境一定是很复杂的,有对眼前春光的欣喜,也有对社会大动荡后民生的担忧,更有对自己前路不可知的彷徨忧伤。春光易逝,人生短促,表面的鲜艳难掩诗人内心的孤独失落,整首诗歌读完,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心灵深处的无助和伤感,这大概才是这首诗歌真正的主题所在。
我时常想,为什么这首诗歌穿越千年岁月风烟,至今还能深深感染着现代人呢?曾经那么辉煌的大唐盛世,曾经那么自信包容的大唐人,为什么却屡屡发出对人生的苍凉忧伤之感?皆因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生的感受都是一样的。“西岭、千秋雪、东吴、长江船”,这些景物,在千年后的当今,依然生活在我们周围,实际上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人生的种种图景,指引着我们生存的方向。我们和古人一样,要穿越旅途,要经历春光的明媚和严冬的考验,也同样会经历生命中欢乐繁华和苦闷忧伤。
文学依然神圣,人类情感永存,正是唐诗这颗文化史上瑰丽的明珠,把我们的精神世界贯穿起来,绵延千年而不绝。
□朱碧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