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793期:第04版 憩心亭

高看一眼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焕军

按约定,下午去了高建群先生的工作室。上到楼上,见门半敞着,门边挂着个不大的条形状牌子,上面写着:高看一眼。

平时没在意,不甚了解“高看一眼”是成语,还是日常俚语。我理解,“高看一眼”的基本意思是对某人的认可和赞许。我猜想,先生用“高看一眼”作为工作室的名字用意是双关的。一是表示主人对来宾的尊重;二是说明访客对主人的认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高看是相互的。当今,自我感觉良好者居多,谦和待人、赞许他人反成了奢侈。俯下身段,高看他人一眼实属难得。由此,也可以看出,工作室主人的大度包容和大德智慧。

敲门无人应声。正待张嘴,见先生端着烧水壶从厨房出来。“你来啦。”先生微笑着说。我嗯了一声。“先坐下喝茶。”我坐在茶台前,看先生泡茶。他把壶盖揭开,抓了把茶叶放进壶里。他说是普洱茶,生普,喝着回甘有味。他一边往壶里注水,一边接着说:“喝会儿茶,不急,事情慢慢来。”

望着先生泡茶倒茶的动作,心中有种油然的亲近感,想起五年前初识先生的那一幕。记得是2016年秋季,国庆前。我们承办了一期陕西省院士大讲堂,请了两位老师来讲座。一位是中科院院士西安交大的卢老师,另一位是国家一级作家高建群老师。高老师那天讲的题目是《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

在这之前,我不认识高建群先生。按照讲座要求,从朋友处要来先生电话,打了过去。电话里,我自报家门,讲了想法。电话那头安静听着,极少插言问话。待我说完情况后,先生说,他听明白了,让我方便时去他的工作室再详细谈谈,并告诉了地址。第二天,我如约前往。

工作室在丰庆公园里,在一座建筑物的一楼。门也是半敞着,有两三个人围在茶台前闲聊。先生则是一手拿烟,一手叉腰,凝神望着窗外,似乎在想什么。我叫了声高老师,他看了看我:“你是?”我说了情况。他高兴地握着我的手说:“来,咱们先喝茶,边喝边说。”那天事情谈得很顺利。出了门我想,这是个好打交道的老汉。

自那以后,与先生多有联系。偶尔约酒约茶,偶尔问候一下。2019年初夏,陕西散文学会设立了一个金桥读书坊。商量请谁来题写牌匾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先生,并让我前去洽谈。我有点为难,因为与上次请先生讲座不同,那次是有报酬的。这次完全是“干指头沾盐”,先生会给我这个面子吗?心里没底。

我又给先生打了个电话,讲明了情况,也说了些过意不去的话。先生在电话里说,明儿下午你来,这没有什么,爱读书是好事。他告诉了他新工作室的位置,也就是现在的这个地方。

那天我头次见到了“高看一眼”。当时没理解,只觉得与高老师的姓氏联在一起蛮有意思的。那天,我完成了任务,还有意外惊喜。先生指着墙边一幅装裱好的作品说,那个也送给你,原是给别人预备的,你先拿走。我一看顿时不知说什么好。那是六尺的条幅,写的是苏东坡的两句词: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的词是我喜欢的,先生的书法亦是我喜欢的。回去的路上我心里说,真是个厚道的老汉。

“你喝茶。”先生指着茶杯。我从回味中缓过神,与先生聊了起来。我说明了来意。他说:“孩子的事情需要帮忙义不容辞,写几个字不算什么。”他掏出手机翻看了一会儿,又把手机递给我,说你记一下电话,如果需要可以打这个人的手机,就说我是娃他伯伯。

那天我得了先生最新出版的一本签名书《丝绸之路千问千答》。孩子的要求也满足了。末了,先生说:“我再给孩子写幅字,你代我送给她。”说话间,先生又再次提笔挥毫。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等落款题完,先生抬起头说,这是洛阳龙门石窟第一名联,用来祝福孩子做的事情恰如其分。我不禁暗暗叫绝,先生真是好记性。我心里默语,真是个受人敬重的老汉。

与人交往中,我极少用“敬重”一词。凡用,必才高八斗,义薄云天。先生当在此列。先生为人,焉不高看一眼。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