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798期:第04版 憩心亭

悠悠水车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李永明

我出生在农村,在城市工作了几十年,但对乡村生活依然眷恋,对故乡的人和事情有独钟。记得三十年前,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全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家具,坐在一台轰隆鸣响的大型拖拉机车上,被剧烈颠簸着转折的命运就是停靠富家河上游的二里粮站,这是一栋房土木结构的工房,里面的大小房间放满了袋装的白米细面,还有菜油桶码放在粮站的露天里。

门前流淌一溪绿水,屋后横卧数架青山;一棵古老高大的樟树立在屋檐旁几丈开外,犹如一把巨大的伞盖,为伞下破落的粮站遮风挡雨、掩蔽骄阳。这里山青水秀,粮站的四周被嵯峨的大山包围,草木葱茏,风景优美,中间是一个平地,旁边是一条溪水潺潺的小河,进入上游就是有名的八一水库了。

八一水库,正如它的名字,富有诗情画意,风光秀美,孕育丰收,是故乡一方亮丽的风景。这座水库修建于1958年,四周群山环抱,山中有一个天然盆地,只有一个极狭的山口。于是,一道雄伟的堤坝横空出世,一个高峡平湖从天而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突兀在故乡的土地上。有了这座家乡最大的人工水库,从此便有潺潺溪水流歌,也才有了灌区人民的幸福流长。

水车,这是我的故乡对它的形象称谓。史书上称之为“翻车”,是一种古老的灌溉工具,从唐朝发明问世,演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动人故事。这种古老的工具清一色的木质构造:一个长长的水槽里,一串长长的车页像一条蜿蜒的水龙游走在上下两层,由前后两个木制齿轮带动着,哗哗的流水便被牵引着流进田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农村经济,到处欢唱的都是机械化的歌声,古老的水车慢慢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寻觅于陈旧的老屋,走进农耕老物件展览馆,偶尔还能见到水车的身影。它分为手摇和脚踏两种。手摇的俗称“手拐子”,比较小巧简便,由一人操作,水量较小;脚踏的分别由两至三人操作,俗称“二人台”或“三人台”,车前还有一个坐架,这就是水车的操作台。车水时,用脚踏动轴轮上的锤状“踏脚”,带动车页,水就汩汩流到高处。脚踏水车水量大,豪迈大气,男人们更愿意借助它显示自己的魅力和本色。

脚踏水车就是一方风俗。每当田间干旱时,这些田园壮汉便背着水车,将坐架安放在田边修整好的平台上,水车尾置于水中。然后脱掉衣服,赤膊上阵,不穿内裤,坐在没过水的“坐扁担”上,一步一踏地摇出了碧水欢歌,摇出了春华秋实。别以为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半裸车水方式是乡野村夫的放荡无羁,这恰恰是人与天地结合的惬意。唯有如此,一天下来,这些汉子们才不至于皮开腚绽。为了避免尴尬,乡村里曾有一种传说,传说姑娘们是不能靠近水车的,不然,就上不来水。其实,这是一种含蓄的避讳,久而久之,传说的水车风俗便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时光荏苒,我在水车情思里长大、放飞、归来。

曾经,我与恋人漫步于八一水库,水波在歌唱,清风在微笑,水面泛起涟漪,心头却涌起一丝遗憾:何不漂来一叶扁舟?因为,我愿效仿范蠡,携着心中的西施,泛舟丰美水库,去聆听水车情歌。

多少次回归故里,我总站在八一水库的堤坝之上,忘情地欣赏着它的美貌:青山倒映在它宽广的怀里,片片绿意摇曳生姿,水波荡漾中更添了无穷的生命活力;蓝天白云铺在水底,水天一色,给清澈的湖水镶上了更广阔的背景;不时有白鹭飞过,宛如白帆点点,点缀在水面上;水中小岛苍翠得格外惹眼,群山起舞,波涛阵阵,这是多声部的合唱在赞美它的秀丽。清风拂过水面,为它暗送秋波,它便更加温柔妩媚。

凭堤远眺,总能看到绿色的海洋和金色的海洋,稻浪翻滚,一片丰收景色,我久久不愿离去。恍惚之中,仿佛总能听到水车歌谣飘荡在水面,飘荡在田野,定格为永久的农耕记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