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在生活中完成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柳青(前排左一)与村民交谈。
关于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柳青曾明确表示,要“六十年一个单元”,六十年后还有人看,才说明作品是立得住、传得开的。如今,距离《创业史》第一部发表已经整整60年了。60年间,时代不断发展变迁,文学观念也随之不断调适,梳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创业史》仍是无法绕开的。
为了写作这一部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长篇小说,柳青放弃在北京的工作,落户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扎根14年。他和皇甫村村民一起,深度参与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实践,走出了一条与人民一道前进的生活和创作的道路。
“黑夜开完会和众人睡在一盘炕上”:在人民中实现对人民的书写和讴歌
从北京返回陕西,选择一个地方长期落户,对柳青而言,并不是偶然的选择。从1943年到1945年,他就有过比较充分的基层工作经验。那时候,他还有些担心下乡驻村会影响写作。但随着工作深入,他对如何看待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处理作品与时代、作品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这是柳青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米脂三年”。在这期间,柳青扑下身子,一心要为老百姓做一些具体、管用的服务工作,包括如何写介绍信、种棉花怎样更科学、娃娃头上长疮该如何治疗等。这些具体的经验,不仅使柳青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在更深层次上完成了个人观念上的自我“改造”。有了情感转变,于是“黑夜开完会和众人睡在一盘炕上”,就“不嫌他们的汗臭,反好像一股香味”。柳青的“米脂三年”在文学上的主要成果是长篇小说《种谷记》。这部作品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柳青获得了处理写作和生活关系的一种重要经验。
为了实现神圣的文学梦想,为了落笔时有充分的情感储备,为了尽量摸透生活的内在规律,为了抵达更为广阔的生活现场,柳青毅然挥别相对而言更为舒适的大都市,一头扎进乡村生活的海洋,在火热的生活一线汲取营养、捕捉灵感、寻找素材,在生活之中完成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在人民之中实现对人民的书写和讴歌。
主要人物有原型、故事有来由:让作品为他人提供切实、科学、有效的参照
虽身在火热生活的实践,但柳青迟迟无法完成计划中的一部作品,因为生活和创作不在一个频次,难以对接上。对创作而言,现实生活总是在提供新的课题,召唤新的创造。有感于新的人物形象与新的伟大实践,柳青索性放下手中的笔,跑到田间地头,与普通劳动者一起参与具体生产与生活。他希望充分参与到一个互助组创立的全部过程。王曲公社皇甫村的王家斌引起柳青的注意。在与王家斌接触之后,柳青很快就被这个“新人”身上所蕴含的新思想、新情感深深吸引。
围绕王家斌,柳青在构思新的作品,他的创作灵感在重新开启,那些曾经陷入僵局甚至被迫关闭的创作思路,正在渐次重新开放。
《创业史》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原型。有的直接以某一个人物为原型,很多人则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塑造方式。有意味的是,书中吸引众多读者的梁生宝和徐改霞恋爱的故事,却和王家斌并无关系,那是一位名叫郭福娃的姑娘的故事。对于这些年轻人的恋爱经历,柳青是熟悉的,这使他在创作时,能准确把握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
柳青在人物故事的具体进展中,十分细致地写下这些事件的缘起、进程和结果,就是为了让作品能够为他人提供切实、科学、有效的参照。
力求缩短表现手法与群众化之间的距离:作品要让人读得懂
就在柳青为即将动笔的作品进行准备过程中,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出版并广受好评。在认真阅读这部作品后,柳青认为,《保卫延安》的成功要点有二:“一个是杜鹏程始终生活在战斗中,小说是自己长期感受的总结和提炼,所以有激情;一个是写作时间长,改写次数多,作者一边写一边读了很多书,使写作的过程变成了提高的过程。”这两点,后来也成为他写作《创业史》的重要经验。
柳青说过,写小说就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生活,一头挑的是技巧”。为了让那些虚拟人物都鲜活生动,柳青仔细揣摩恩格斯、高尔基关于人物塑造方式的理论,还悉心阅读《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从中获取营养。他努力让即便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也能比较容易从作品中理解他所要传达的思想,“要使作品既深刻生动,又明白易懂,缩短表现手法与群众化之间的距离”,是“我们艺术技巧方面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因为艺术技巧的变化,出自作家自身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生活经验,促使作家完成了个人艺术技巧的探索。□马佳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柳青(前排左一)与村民交谈。
关于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柳青曾明确表示,要“六十年一个单元”,六十年后还有人看,才说明作品是立得住、传得开的。如今,距离《创业史》第一部发表已经整整60年了。60年间,时代不断发展变迁,文学观念也随之不断调适,梳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创业史》仍是无法绕开的。
为了写作这一部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长篇小说,柳青放弃在北京的工作,落户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扎根14年。他和皇甫村村民一起,深度参与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实践,走出了一条与人民一道前进的生活和创作的道路。
“黑夜开完会和众人睡在一盘炕上”:在人民中实现对人民的书写和讴歌
从北京返回陕西,选择一个地方长期落户,对柳青而言,并不是偶然的选择。从1943年到1945年,他就有过比较充分的基层工作经验。那时候,他还有些担心下乡驻村会影响写作。但随着工作深入,他对如何看待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处理作品与时代、作品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这是柳青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米脂三年”。在这期间,柳青扑下身子,一心要为老百姓做一些具体、管用的服务工作,包括如何写介绍信、种棉花怎样更科学、娃娃头上长疮该如何治疗等。这些具体的经验,不仅使柳青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在更深层次上完成了个人观念上的自我“改造”。有了情感转变,于是“黑夜开完会和众人睡在一盘炕上”,就“不嫌他们的汗臭,反好像一股香味”。柳青的“米脂三年”在文学上的主要成果是长篇小说《种谷记》。这部作品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柳青获得了处理写作和生活关系的一种重要经验。
为了实现神圣的文学梦想,为了落笔时有充分的情感储备,为了尽量摸透生活的内在规律,为了抵达更为广阔的生活现场,柳青毅然挥别相对而言更为舒适的大都市,一头扎进乡村生活的海洋,在火热的生活一线汲取营养、捕捉灵感、寻找素材,在生活之中完成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在人民之中实现对人民的书写和讴歌。
主要人物有原型、故事有来由:让作品为他人提供切实、科学、有效的参照
虽身在火热生活的实践,但柳青迟迟无法完成计划中的一部作品,因为生活和创作不在一个频次,难以对接上。对创作而言,现实生活总是在提供新的课题,召唤新的创造。有感于新的人物形象与新的伟大实践,柳青索性放下手中的笔,跑到田间地头,与普通劳动者一起参与具体生产与生活。他希望充分参与到一个互助组创立的全部过程。王曲公社皇甫村的王家斌引起柳青的注意。在与王家斌接触之后,柳青很快就被这个“新人”身上所蕴含的新思想、新情感深深吸引。
围绕王家斌,柳青在构思新的作品,他的创作灵感在重新开启,那些曾经陷入僵局甚至被迫关闭的创作思路,正在渐次重新开放。
《创业史》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原型。有的直接以某一个人物为原型,很多人则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塑造方式。有意味的是,书中吸引众多读者的梁生宝和徐改霞恋爱的故事,却和王家斌并无关系,那是一位名叫郭福娃的姑娘的故事。对于这些年轻人的恋爱经历,柳青是熟悉的,这使他在创作时,能准确把握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
柳青在人物故事的具体进展中,十分细致地写下这些事件的缘起、进程和结果,就是为了让作品能够为他人提供切实、科学、有效的参照。
力求缩短表现手法与群众化之间的距离:作品要让人读得懂
就在柳青为即将动笔的作品进行准备过程中,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出版并广受好评。在认真阅读这部作品后,柳青认为,《保卫延安》的成功要点有二:“一个是杜鹏程始终生活在战斗中,小说是自己长期感受的总结和提炼,所以有激情;一个是写作时间长,改写次数多,作者一边写一边读了很多书,使写作的过程变成了提高的过程。”这两点,后来也成为他写作《创业史》的重要经验。
柳青说过,写小说就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生活,一头挑的是技巧”。为了让那些虚拟人物都鲜活生动,柳青仔细揣摩恩格斯、高尔基关于人物塑造方式的理论,还悉心阅读《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从中获取营养。他努力让即便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也能比较容易从作品中理解他所要传达的思想,“要使作品既深刻生动,又明白易懂,缩短表现手法与群众化之间的距离”,是“我们艺术技巧方面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因为艺术技巧的变化,出自作家自身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生活经验,促使作家完成了个人艺术技巧的探索。□马佳娜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