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梁的故事
□罗锦高
与驴友到鞑子梁,是已回归自然清新宁静的荒村接纳了我们。
鞑子梁处在洛南县石坡乡李家河村背后的山梁上,高约四五百米,算不上高峻,却与大秦岭连绵起伏的山峦连成一体。山坡上树木稀疏,多以石块垒就的梯田码在坡地上。我们登到高处抬头回望,可俯瞰李家河川道逶迤而去。河水泛着粼粼波光,清晰可见两岸的村落人家、大片农田和对面山峦梯田村寨。
据搬下山的村民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人最旺时多达一千多人,五六十户人家,由乔、刘、张三姓氏居民组成,其中刘姓人居多。我们沿着满是石块碎片散落的羊肠小路到达山梁的土台,台口有棵老柿子树,树阴如冠,供我们歇脚乘凉。有石碾子窝在土坑里,分明是过去的小碾麦场。有个驴友信步走动,在毛草道往里探头一看,以杨槐核桃为主的杂木林里,竟然是石屋错落的古村落。
踩踏着石路石坡,赫然亮出一院院早已坍塌的石墙、石屋、石门、石窗、石炕,还有石瓦石檐。这儿无处不是石块石片构筑的境地,连鸡棚狗窝也是由石片垒就的。许多石屋墙,外表看似被一层黄泥涂抹的土墙,实为涂抹石缝以防风保暖。我们的目光与这残破的石屋碰撞,仿佛与古老岁月碰撞,叩出一连串问号。
这里曾经烟火味浓郁,世俗人情十足。鸡鸣狗吠,人声吆喝不绝于耳的村子,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是谁发现了它的呢!据当地村民说,三年前,有个日本画家和其妻子,在这待了三个月,在石屋废墟上支了顶帐篷,每天沉迷于石墙石屋作画。因没有水源,他花钱雇人从山下背水,背一桶清水给五十块钱人民币,以简单饮食维持生计。他笔下石屋石村的异样风情被传到网上,引起许多驴友的好奇。于是常有三五成群的人们,来这里感受原汁原味的荒村野趣,这与画家吴冠中发现张家界的美景何其相似。五六十年前,吴冠中来到湘西张家界,画了很多黄石寨等自然奇观,引起世人震惊,很快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
那么鞑子梁的先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选择如此偏僻石多土少的贫瘠之地,是逃离战乱求安,还是躲避匪患侵扰?据山下的村民说,传说古代山梁上有过驻军,便留下“鞑子梁”“东鞍组”等村组地名。单从字面上分析,这与草原游牧兵革文化有关。那么他们的祖先是元朝屯兵的后人,还是清朝驻军的后裔?我曾找到《洛南县志》,试图从中查找到相关依据,但一无所获。后来一想,近数十年来在秦岭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乃至全国好多深山老林里的土著,由政府组织或自行搬迁到没有地质灾害的安全地带,从而遗留下来的无人村不计其数。荒废村落不一定在地方史志中有记载,但在近几年的《乡村记忆》中应该能找到蛛丝马迹。
看到眼前荒草丛生,坍塌残破,林阴覆盖的石屋石村景象,我并不感到可惜和遗憾,而是感到欣慰。过去一味开荒造田,伐木垦地,破坏生态。而今很多山民退耕还林,弃村还山,给自然让路,让山林恢复原状,这恰是生态文明的进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罗锦高
与驴友到鞑子梁,是已回归自然清新宁静的荒村接纳了我们。
鞑子梁处在洛南县石坡乡李家河村背后的山梁上,高约四五百米,算不上高峻,却与大秦岭连绵起伏的山峦连成一体。山坡上树木稀疏,多以石块垒就的梯田码在坡地上。我们登到高处抬头回望,可俯瞰李家河川道逶迤而去。河水泛着粼粼波光,清晰可见两岸的村落人家、大片农田和对面山峦梯田村寨。
据搬下山的村民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人最旺时多达一千多人,五六十户人家,由乔、刘、张三姓氏居民组成,其中刘姓人居多。我们沿着满是石块碎片散落的羊肠小路到达山梁的土台,台口有棵老柿子树,树阴如冠,供我们歇脚乘凉。有石碾子窝在土坑里,分明是过去的小碾麦场。有个驴友信步走动,在毛草道往里探头一看,以杨槐核桃为主的杂木林里,竟然是石屋错落的古村落。
踩踏着石路石坡,赫然亮出一院院早已坍塌的石墙、石屋、石门、石窗、石炕,还有石瓦石檐。这儿无处不是石块石片构筑的境地,连鸡棚狗窝也是由石片垒就的。许多石屋墙,外表看似被一层黄泥涂抹的土墙,实为涂抹石缝以防风保暖。我们的目光与这残破的石屋碰撞,仿佛与古老岁月碰撞,叩出一连串问号。
这里曾经烟火味浓郁,世俗人情十足。鸡鸣狗吠,人声吆喝不绝于耳的村子,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是谁发现了它的呢!据当地村民说,三年前,有个日本画家和其妻子,在这待了三个月,在石屋废墟上支了顶帐篷,每天沉迷于石墙石屋作画。因没有水源,他花钱雇人从山下背水,背一桶清水给五十块钱人民币,以简单饮食维持生计。他笔下石屋石村的异样风情被传到网上,引起许多驴友的好奇。于是常有三五成群的人们,来这里感受原汁原味的荒村野趣,这与画家吴冠中发现张家界的美景何其相似。五六十年前,吴冠中来到湘西张家界,画了很多黄石寨等自然奇观,引起世人震惊,很快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
那么鞑子梁的先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选择如此偏僻石多土少的贫瘠之地,是逃离战乱求安,还是躲避匪患侵扰?据山下的村民说,传说古代山梁上有过驻军,便留下“鞑子梁”“东鞍组”等村组地名。单从字面上分析,这与草原游牧兵革文化有关。那么他们的祖先是元朝屯兵的后人,还是清朝驻军的后裔?我曾找到《洛南县志》,试图从中查找到相关依据,但一无所获。后来一想,近数十年来在秦岭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乃至全国好多深山老林里的土著,由政府组织或自行搬迁到没有地质灾害的安全地带,从而遗留下来的无人村不计其数。荒废村落不一定在地方史志中有记载,但在近几年的《乡村记忆》中应该能找到蛛丝马迹。
看到眼前荒草丛生,坍塌残破,林阴覆盖的石屋石村景象,我并不感到可惜和遗憾,而是感到欣慰。过去一味开荒造田,伐木垦地,破坏生态。而今很多山民退耕还林,弃村还山,给自然让路,让山林恢复原状,这恰是生态文明的进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