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的背影
□黄平安
曾几何时,耕牛是随处可见的。或在晚霞里,和牧人一道浴霞而归;或在草地上,低头贪吃细嫩的青草;或在田地间,与农人共绘一幅春耕图。
那个时候,水田要三犁三耙,田泥才会细腻、松软、肥沃。旱地也要精耕细作,即使是冬闲时节,也要将土地翻上一遍,才能松土增肥,还能冻死害虫和虫卵。这些,全靠耕牛来完成。毫不夸张地说,农家一年的收成和温饱,与耕牛息息相关。耕牛对于农家来说,是功臣,是希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感情。
记忆中,岳父是种庄稼的好手。他养着一头大黄牛,对这头耕牛的感情,比对家里其他成员,有过之而无不及。农忙时,天刚露出鱼肚白,他就起床喂牛,直到把牛喂得饱饱的,才肯牵牛下地干活。农闲时,他也早早起来,把心爱的牛赶到水草丰茂的地方,直到牛吃饱喝足才满意而归。下午吃罢饭,他又放下手头上的农活,把牛赶到了山坡上,让它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头牛被岳父照料得又肥又壮,干活相当给力。家里的三四亩田、十来亩地,有了这头牛的“神助”,耕作起来十分轻松。牛虽然有一些空闲时间,岳父却很少将它租借给他人使用,不是他吝啬,而是他太心疼牛了,害怕别人为了赶农活,虐待了他的“宝贝”。万一哪家要用他的牛,他只有一个条件他和牛一起去。他和牛都是好劳力,人们自然乐意请这一对“强强联合”来干活。但岳父也不会有求必应,说白了,他还是怕牛累着了。
岳父和这头牛朝夕相处十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牛老到不能耕地的时候,有牛贩子要买去杀了卖肉赚钱,价钱相当诱人,家里人都有些动心。可固执的岳父不由分说,把牛贩子大骂了一顿,吓得牛贩子撒腿就跑。这头牛最终老死在牛圈里。听妻子说,那天,岳父找了一些人,把牛抬到通风向阳的山林里埋了,盖上了厚厚的土,还垒起了一个高高的坟堆。回去后,岳父两天没有吃饭,一到放牛的时候,他就跑到牛的坟前,丢上一些青草,呆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邻居说,岳父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牛死了,再买一头便是,怎么跟变傻了似的。其实,他们根本不理解岳父对牛的这份深情。
当时,牛绝对算是农家的“大件”和“重器”,价格昂贵,还需要专人天天放养,因此,养一头牛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于是,便出现了几户合养一头耕牛的模式,闲时几家轮流放牧,忙时轮流使用。
农村包产到户后,我家和邻居分得了一头黄牯牛,膘肥体壮,温驯好用,我们都很满意。但当时我家没有人放牧,只得委托邻居代放,我们按年给付放牛的报酬。可是,邻居家放牛的是两个半大的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他们全然没把放牛当成一回事。晴天,日上三竿了,他们才懒洋洋地把牛赶到山坡上。遇到下雨,随便弄点草料敷衍一下。有时贪玩,又害怕牛偷吃别人的庄稼,便干脆把牛拴在树上,自顾自地玩耍去了。大半年后,原先膘肥肉满的大牯牛瘦得皮包骨头,看了让人心痛。
父亲当时虽然长年有病在身,但见牛被放成了这个样子,十分痛心,便下定决心,把放牛的担子接了过来。他风雨无阻,每天准时上山放牛。为了给牛增加营养,他还经常拿出家里的玉米、酒糟等精饲料给牛“开小灶”。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这头牛又慢慢地恢复了活力,再现出原有的雄风。可是好景不长,一天下午,父亲把牛赶到山坡不久,忽然电光闪闪,雷声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父亲急忙把牛往回赶,行至一山崖下,一股泥石流倾泻而下,很快将牛埋进了泥石流中,父亲被泥石流的气浪冲击到河对岸,落在了树丛中,保住了一条命。暴雨过后,父亲和邻居沿着河边寻找了好远,也没有发现黄牯牛的影子,可怜的黄牯牛完全被泥石流吞没了。父亲含着泪,把家里祭祖用的香蜡火纸找来,在泥石流边上烧了起来,一边烧、一边念念有词。
我回家后,父亲向我说起当时的情景,眼里含满了热泪,连声音也有些哽咽。年幼的我并不理解父亲,现在想起来就明白了。牛是父亲朝夕相处的伙伴,也是两家人耕田种地的得力助手。痛失耕牛,无论是谁,都会伤心难过的。
也许,每一个农家,都有一段关于牛的故事;每一个农人,也都有一些关于牛的记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耕牛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对于耕牛,他们始终心存感恩,心怀敬畏。今天,虽然打工潮、城镇化、机械化等现代文明使我们渐渐远离了耕牛,但望着耕牛远去的背影,我们依然要心存感恩,因为,是耕牛辅佑了我们的祖先,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是耕牛推动了农耕文明,促进了社会发展,带来了如今美好的生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黄平安
曾几何时,耕牛是随处可见的。或在晚霞里,和牧人一道浴霞而归;或在草地上,低头贪吃细嫩的青草;或在田地间,与农人共绘一幅春耕图。
那个时候,水田要三犁三耙,田泥才会细腻、松软、肥沃。旱地也要精耕细作,即使是冬闲时节,也要将土地翻上一遍,才能松土增肥,还能冻死害虫和虫卵。这些,全靠耕牛来完成。毫不夸张地说,农家一年的收成和温饱,与耕牛息息相关。耕牛对于农家来说,是功臣,是希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感情。
记忆中,岳父是种庄稼的好手。他养着一头大黄牛,对这头耕牛的感情,比对家里其他成员,有过之而无不及。农忙时,天刚露出鱼肚白,他就起床喂牛,直到把牛喂得饱饱的,才肯牵牛下地干活。农闲时,他也早早起来,把心爱的牛赶到水草丰茂的地方,直到牛吃饱喝足才满意而归。下午吃罢饭,他又放下手头上的农活,把牛赶到了山坡上,让它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头牛被岳父照料得又肥又壮,干活相当给力。家里的三四亩田、十来亩地,有了这头牛的“神助”,耕作起来十分轻松。牛虽然有一些空闲时间,岳父却很少将它租借给他人使用,不是他吝啬,而是他太心疼牛了,害怕别人为了赶农活,虐待了他的“宝贝”。万一哪家要用他的牛,他只有一个条件他和牛一起去。他和牛都是好劳力,人们自然乐意请这一对“强强联合”来干活。但岳父也不会有求必应,说白了,他还是怕牛累着了。
岳父和这头牛朝夕相处十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牛老到不能耕地的时候,有牛贩子要买去杀了卖肉赚钱,价钱相当诱人,家里人都有些动心。可固执的岳父不由分说,把牛贩子大骂了一顿,吓得牛贩子撒腿就跑。这头牛最终老死在牛圈里。听妻子说,那天,岳父找了一些人,把牛抬到通风向阳的山林里埋了,盖上了厚厚的土,还垒起了一个高高的坟堆。回去后,岳父两天没有吃饭,一到放牛的时候,他就跑到牛的坟前,丢上一些青草,呆立在那里久久不肯离去。邻居说,岳父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牛死了,再买一头便是,怎么跟变傻了似的。其实,他们根本不理解岳父对牛的这份深情。
当时,牛绝对算是农家的“大件”和“重器”,价格昂贵,还需要专人天天放养,因此,养一头牛的成本是比较高的。于是,便出现了几户合养一头耕牛的模式,闲时几家轮流放牧,忙时轮流使用。
农村包产到户后,我家和邻居分得了一头黄牯牛,膘肥体壮,温驯好用,我们都很满意。但当时我家没有人放牧,只得委托邻居代放,我们按年给付放牛的报酬。可是,邻居家放牛的是两个半大的孩子,正是贪玩的年龄,他们全然没把放牛当成一回事。晴天,日上三竿了,他们才懒洋洋地把牛赶到山坡上。遇到下雨,随便弄点草料敷衍一下。有时贪玩,又害怕牛偷吃别人的庄稼,便干脆把牛拴在树上,自顾自地玩耍去了。大半年后,原先膘肥肉满的大牯牛瘦得皮包骨头,看了让人心痛。
父亲当时虽然长年有病在身,但见牛被放成了这个样子,十分痛心,便下定决心,把放牛的担子接了过来。他风雨无阻,每天准时上山放牛。为了给牛增加营养,他还经常拿出家里的玉米、酒糟等精饲料给牛“开小灶”。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这头牛又慢慢地恢复了活力,再现出原有的雄风。可是好景不长,一天下午,父亲把牛赶到山坡不久,忽然电光闪闪,雷声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父亲急忙把牛往回赶,行至一山崖下,一股泥石流倾泻而下,很快将牛埋进了泥石流中,父亲被泥石流的气浪冲击到河对岸,落在了树丛中,保住了一条命。暴雨过后,父亲和邻居沿着河边寻找了好远,也没有发现黄牯牛的影子,可怜的黄牯牛完全被泥石流吞没了。父亲含着泪,把家里祭祖用的香蜡火纸找来,在泥石流边上烧了起来,一边烧、一边念念有词。
我回家后,父亲向我说起当时的情景,眼里含满了热泪,连声音也有些哽咽。年幼的我并不理解父亲,现在想起来就明白了。牛是父亲朝夕相处的伙伴,也是两家人耕田种地的得力助手。痛失耕牛,无论是谁,都会伤心难过的。
也许,每一个农家,都有一段关于牛的故事;每一个农人,也都有一些关于牛的记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耕牛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对于耕牛,他们始终心存感恩,心怀敬畏。今天,虽然打工潮、城镇化、机械化等现代文明使我们渐渐远离了耕牛,但望着耕牛远去的背影,我们依然要心存感恩,因为,是耕牛辅佑了我们的祖先,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是耕牛推动了农耕文明,促进了社会发展,带来了如今美好的生活。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