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52期:第04版 百味

慢之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雨凡

小长假回乡,无意间走进那个村庄,目睹那些清淡且静谧的生活,蓦然明白,那种缓慢,也是一种美,因为它隽永、绵长,叫人记得,更让人回味。

这是个有着上百年造纸历史的小村子,因为纸张是纯手工制作,除伐竹、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这些工序外,我最终得以在一个作坊里观摩制作纸张的其他几个环节。

没有现代化厂房中机器的轰鸣和快速高效的节奏,在这里,捞纸、榨干、焙纸全由家庭中两三个壮年劳力完成,那些祖辈们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支撑着他们的生活。

从捞纸到焙纸,尽管工序繁琐,他们却不慌不忙,甚至有些气定神闲,让人看不出表情的深浅。站在农家式的小作坊中,观看那些充满旧时代气息的每一个动作,我的心竟生出莫名的欢喜来。

据说,因为喜欢这种纸张的客户很多,每天焙出的纸不等拿到市面上销售,就已被抢购一空,而小作坊的产量有限,又因是纯手工制作,量自然也就上不去,于是便有抢不到货的客户建议主人扩大再生产,然而都被主人拒绝了。我听后,兀自为主人对数量的不热衷高兴起来,心想,这主人一定深谙正因为少,才让他的纸张保持了自家特色的道理。

都说有纸的地方,必有写字的人。这话不假。在离小作坊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书斋,书斋不大,也无斋名,却于简陋中透出洁净。朋友介绍,书斋主人原在镇上教书,写得一手好字,加之喜欢小村自产的纸,退休后,便携老伴融入了这种慢生活。

进入老人的书斋,一抬眼,一尊硕大的砚台扑入眼帘。“这样的砚台,要研磨多久,才能让清水变黑呢?”我暗想。

都知道,研墨是个很慢的过程,于是我问老人:“为何不用现成的墨汁来代替,自己研墨多浪费时间啊!”老人不紧不慢地反问:“要那么快干什么呢?”

我语塞。见状,老人一边研墨一边道:“研墨确实很慢,然而,在不断重复的动作中,从研墨到写字,整个过程,好就好在这个慢上。慢慢地研墨,慢慢地想,慢慢地积攒情绪,慢慢地琢磨是否还有更好的表现方式。一圈一圈地研着墨,思绪也就慢慢沉淀,看着清水渐渐变得像糯米粥一样稠厚,火候也就快到了。”话语里,是我久违的书卷气。

这是我在小村不长的一天里看到的与缓慢有关的画面。从人工造纸到老人研墨写字,这些缓慢的动作,让我感觉它们仿佛就是艺术本身,也让我更加坚信,尽管计算机以其自身的高效便捷迅速占领了与文字有关的所有领域,然而,因为一些人对笔墨的喜爱,对缓慢生活节奏的执著,这散发着植物清香的纸张,这用来研墨的赭色砚台,是永远不会走向凋亡的。

想起童年时代邻居奶奶那架咿呀作响的纺车,记忆里,奶奶的纺车间总是阳光普照,透过阳光,会看见许多棉花的细脚在房间里游走,偶尔有小猫小狗进来在纺车间闲适散步,纺车的声响清晰安静。奶奶一手摇纺车、一手纺线,细细的棉线被缠绕在一根锭子上,满了的锭子形如麦穗,结实丰满。

以一个孩子的思维,我当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奶奶那种简单乏味的生活的。然而这一刻,当我坐在自己的书房,从高处看城市慌张而忙碌的交通,再想想在小村看到的那些缓慢的图景,突然无端羡慕起了奶奶的宁静生活。

如果,生命本身注定是一场有头有尾的交付,那么,何不让这份差事变得缓慢而从容?即便时光依旧流逝,而我们是不是可以寄希望于生活,让生命多一些咀嚼,再多一些回味,因为,真正的美好,应该是纯洁、宁静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