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052期:第04版 百味

纸上“鸡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路来森

鸡有“五德”,谓之:文、武、勇、仁、信。鸡,又与“吉”谐音,寓意大吉大利,所以,以鸡作画,历来为中国画家所喜爱。

以鸡为主题的画作中,其中一个侧重点,就是画鸡雏。

宋朝时,画家们喜欢画母鸡护小鸡。宋人(作者不详,只能以“佚名”代之)画有一幅《子母鸡图》,画面上老母鸡一只,毛羽蓬松,嘴巴低垂,眼睛专注于地面的四只鸡雏,似在生气的样子——慈爱中存一份威严;四只鸡雏,毛羽茸茸,团团可爱,但又各具情态:扭首者、垂首者、昂首者,还有似在沉思者,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仿佛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母鸡的训示,接受母鸡的垂爱。最有意思的是,母鸡蓬松的羽毛尾巴下,另一只鸡雏被遮蔽其中,似是乍然破壳而出的样子。如此即证明,这或许是一只正在孵雏的老母鸡。

凝视画面,我们仿佛能听到母鸡“咕咕咕”的呼叫声,和雏鸡“唧唧唧”的应答声。一呼一应,是一幅“母慈子孝”的和乐图。

画面上,恰好有五只鸡雏,那么,何以会是五只,而不是其它数字呢?据说,此中“有真意”五只鸡雏,寓意“五子登科”。

画之上部,题诗一首:“南牖喁喁自别群,草根土窟力能分。偎窠伏子无昏昼,覆体呼儿伴夕醺。养就翎毛凭饮啄,卫防雏稚总功勋。披图见尔频堪羡,德企慈鸟与世闻。”

其中,既道出了母鸡孵雏的辛苦,又道出了母爱之伟大,以及此画之寓意——德企慈鸟与世闻,真是“可怜天下慈母心”啊!

“明四家”之一的沈周,画有一系列《卧游图》。其中之一,画面竟是一形单影只的鸡雏:墨笔画出,虚白映衬,鸡雏独立纸面,绒毛渐退,羽毛开始长出,但却仍然是一只鸡雏。它神态安详,表情略显凝重,仿佛有所思。画面作者题诗曰:“茸茸毛色半含黄,何独啾啾去母傍。白日千年万年事,待渠催晓日应长。”

“何独啾啾去母傍”,很显然,这是一只失群的雏鸡,这是一只失去母亲庇护的雏鸡,它孤独而存,茕茕孑立,想成为一只“催晓”之鸡,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所以说,这样一幅鸡雏图,很有些励志的味道,鸡雏虽小,前面的路虽很长,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它“催晓”的希望。

或许,这里面还有着一份画家的田园之思,或者自己的童年之忆,亦未可知。

白石老人,小时候居住家乡,几乎天天牧牛、养鸡,所以,对鸡就特别熟悉,由此,鸡也就成了白石老人的绘画主题之一。

六十岁以前,白石老人画鸡,以成年鸡为主;而六十岁之后,白石老人画鸡,则变为以研究鸡雏为主了。

其中一幅图,名曰《鸡趣图》,是白石老人九十三岁时所画,画面有雏鸡六只,每一只小鸡都绒绒团团,活泼可爱;地面上,是一只被围住的蚱蜢,长腿猛蹬,似乎急于逃离。其中四只小鸡,已然将蚱蜢围住,另两只小鸡,则正从远处急急奔来,幼小的短翅,都挓挲开了。凝视画图,我们甚至能听到一群鸡雏“唧唧唧唧”呼朋引伴的欢叫声。

“趣”在何处?一在雏鸡的形象,毛绒绒、胖乎乎,单纯、明净,透着一份本真和自然,洋溢着一种稚子之真醇;二在行为,六只小鸡,将一只蚱蜢团团围住,却是围而不啄,围而不食,只是围观,仿佛莫名其妙,故意嬉戏,童心朗朗,童情彰彰,一派天真;三是画外之意,九十三岁的白石老人,童心未泯,返老还童了重新回到了儿时的那种简单、纯净、好奇和向往,回归生命中的那份天真和纯朴,回归生命之本然、本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