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7061期:第04版 憩心亭

镢头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朱耀儒

在农耕人家的劳动工具中,镢头是使用率最高的家什之一。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几乎每天都或扛或提着镢头出出进进、忙里忙外。稍有闲隙,父亲便会用瓦片把镢头上粘附的泥土刮得干干净净,让镢头始终明光闪亮,然后才把它轻轻地放在墙角。

农家离不开土,牛、马、羊、猪等家畜的圈里都要用土掩盖粪便,人的厕所也如是。所以,取土便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劳作。而取土首当其冲的是使用镢头。在村外的土壕里,挥起镢头,一挖一大片干土便会应声落地。等挖得土多了,再用镢头背将硕大的土块敲碎,就可以装车运回家了。家畜圈里和人厕所里的粪土要运出,首先要用镢头把踩踏得坚固的粪土挖开,才能装车。离开镢头,这些活是无法干的。种树或挖树也要使用镢头,从挖坑、填坑到夯实虚土一系列动作,一把镢头可以独自完成,不需要其它工具来辅助,可见镢头的功能是多么齐全。父亲犁地时,常常左肩扛起铁犁,右肩扛上镢头,并用镢把翘在犁辕上,这样双肩就能承担起沉重的铁犁。我以为父亲只是为了减轻左肩的压力才用镢头翘犁辕,父亲却说,犁地拿镢头,是要用镢头挖地头。原来犁地时总是因为耕地或在沟边或有其他障碍物而犁不到,必须用镢头去挖。后来我多次看到父亲犁完一片地后,让牛歇着,他就去一镢挨一镢地将地头仔细地挖一遍,才算是完成了耕地。可见,镢头也是耕地的一件不可或缺的辅助物。

我家最早使用的镢头只有三指宽、一尺长,镢把也不过六尺,使用起来并不太沉重。依稀记得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又添置了一把板镢。为了区别它们,人们便把原来的镢头叫线镢。板镢足有六指宽,但它的使用率远远不如原来的镢头,只是挖地比线镢快一些罢了。在土壕挖土,板镢不如线镢容易挖进;挖家畜粪圈,板镢也没有线镢那么锋利。但随着板镢出现的小板镢却大有用场。小板镢约四指宽,镢把也不过二尺长,使用起来轻巧灵活,省力便捷,除了平时用它挖个小坑、挖点猪草之外,挖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则是它最显功能的时刻。劳作的人左手扶住秸秆,右手轮起小板镢,只一下就可以将一棵秸秆挖下来,连身薄力弱的妇女也能轻松地挖秸秆。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家乡人又使用起双齿镢头来。双齿镢头是有两个镢齿的镢头,每齿仅有一指多宽,相距约有五指,镢把也在六尺左右。这种镢头家乡人又叫它耙齿,却也很形象。耙齿的用途很广,几乎可以代替线镢和板镢的所有功能。它既可以挖土,也能挖家畜的粪圈,尤其是挖土窑洞,更能显示它的优越性。土窑洞的土质比较松软,用线镢挖不下多少,而用耙齿就不同了。一耙齿下去,便会掉下一大片土块。所以,挖窑洞就非耙齿莫属。据说这耙齿是七十年代河南的窑客带到陕西的,那时农村普遍居住土窑洞,谁家要打造新窑庄,就请河南数人组成一帮窑客来打造。他们使用耙齿挖土进展很快,这让陕西人得到启示,便把耙齿运用到农耕劳作中了。

不久前回乡探亲,发现四弟家里线镢、板镢、双齿镢还很齐全。我以为现在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保留这些过时工具没有什么用处了。四弟说:“机械化并不能代替所有劳动,农民总是要和土打交道,镢头还是有不少用处的。”我倒是希望像镢头这样的劳动工具早日进入农业博物馆,把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彻底解放出来。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