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13期:第04版 百味

梯田往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蔺平良

寒冷的冬天来了,遍地的树枝,拉回家就成了取暖的材料。于是,柴火炉子应时了。农闲无事,大家围坐在炉子旁喝茶、聊天。核桃、甜柿子、花生、苹果、梨,土特产摆满桌案,让客人尽情享用。

看着滚圆个大的核桃,李现拿起一个剥着皮问:“这是你家南沟地里长的?”“是的。”王石回答说。我也拿起一个吃着,眼前浮现出当年的南沟地。

那时候,南沟地是我们生产队最不好的一块地。它靠近秦岭北麓,连接着丘陵地带,地表石头且不说,单说土里的石头,有些地方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一个挨一个。那年发大水,从地中间冲出了一个几米深的沟,两岸嶙峋的石头,张牙舞爪地悬挂在半空中,似有扑下来的举动,在这里劳动,都有种心神不安的感觉。有坡度的土地,下雨的水是存不住的,更不必说庄稼的生长了。

为了使土地多打粮食,村里开展了修梯田活动。时间安排在冬季,小麦下种结束后,正是农闲时,便开展了集全村劳动力的大会战。

开始时,起走的土层不过二三十厘米,随着工程向前推移,三四米高的土丘横挡在人们眼前。

这时,已奋战了一月有余,天气也进入天寒地冻的时候。每一镢头刨下去,都能听到“哐当”的声音,震得皲裂的手指发疼。而负责在土丘下面挖洞的赵永刚汗水满面,从敞开的汗衫里冒出来的热气像洪流一样,汹涌地奔向天空。下面的洞挖好了,然后上到土丘上,开沟,再用撬杆撬动土石,使之垮塌下来。接下来就是搬运,土被搬运到坑洼处,而石头要经过石匠们的加工,使之成为有棱有面的料石,然后运到梯田的边缘,砌成墙,为的是挡住试图流失的水土。运输的工具是架子车。面对浩大的土石方量工程,我们牢记的是伟人的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些话早已用白灰写在大地上,它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搬运土方的任务落在青年突击队身上,他们个个英姿飒爽,精神抖擞。二队的妇女队长李玉玲,双手紧握架子车辕,肩膀上挂着拉车的背带,一步一个脚印,把车拉到沟沿边,掉转车头,把土倒向沟里,动作干脆利索。这样一天几十趟地跑着,黝黑的脸上镶着两个小酒窝,笑起来更加可爱。

看看那石匠老李,蹲在大石头上,左手握着石钎,右手挥动手锤,在石头上打着窝儿。乍一看,石头还有红色的斑纹,仔细看,由于他无论风吹日晒,还是冰天雪地,都是赤膊上阵,没有防护手套,本来皴裂的手,在剧烈的震动下,血从身体里冲了出来,滴落在石头上。要问他疼不疼?他的回答是:“都习惯了,没什么。”

一句普通的话语,发自内心的情感,谁会让自己的血白流?他是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而心甘情愿付出。

再看那满身泥土的王大爷、张大妈,他们年过六旬,佝偻着身子,拿着铁锨,承担着平土堆、清车厢的重任,任凭呼啸着的狂风肆虐,搅动着飞沙走石,吹打着脸面,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工地。

还有数不清、道不尽的好人好事,村广播、工地板报,时时宣传着,激励着人们战天斗地,改变穷山恶水。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忘我地奋战在工地上,他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年就能长出好庄稼,就有好日子过。

经过多年奋战,层层梯田映秦岭——老百姓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的梯田,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果蔬飘香到万里。

“哎,喝点小酒?”王石拍了拍我的肩膀问。

我从历史的回忆中穿越出来,点头应允。我吃着甜柿子,听他讲述丰收季节,自己采摘樱桃,体验田园生活的人络绎不绝;光泽鲜艳的苹果和梨,以口感好、水分大而享誉全国,还有……

他像倒豆子一样历数家珍,勾起了在座伙伴向往梯田面貌的魂,大家异口同声:“来年相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