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269期:第04版 百味

姑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何丽

姑婆是我外公的姐姐。按血缘关系,我和她老人家不算很亲近,但因为我从出生四十天起,直至七岁上学前,都和她生活在一起。因此,我们之间的感情便如同母子。我曾先后将她呼唤为“娘”“毑”“嬷”,长大以后才改口叫“姑婆”。

姑婆是一九七六年过世的,就葬在村庄后的山上。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父母都是国家工作人员,母亲的职业是话务员,隔一天上一个大夜班。所以,母亲在产后一个多月便给我断了奶,让我和孤身一人的姑婆一起生活。

七岁那年临开学时,爸爸来姑婆家领我回家上小学。经过村口一座一百来米长的木桥时,我们父子俩一前一后行至桥中间,我麻利地沿桥墩的柱子滑到桥下,逃回了“家”,结果当然是挨了爸爸一顿狠揍。至今,这件事还是父辈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但姑婆却因此自责了许多年,设想了许多种更好的解决办法。

朋友用车把我们送到了姑婆墓地所在的山下,我从乡邻那里借了柴刀,带着祭祀用的器皿祭品,沿着熟悉的山道前进。一路上,和妻子诉说和回忆着姑婆的生平逸事,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姑婆的墓地。

姑婆是一个能干要强的女人,十六岁出嫁,上浦城,闯建瓯,走衢州,下杭州,做过帮佣、奶娘。主人家置办几桌人的酒席,她一个人灶上灶下可以全包。在浦城“奶儿”家一直待到孩子上学。但时运不济,丈夫患了肺痨,英年早逝,三个儿子,一个夭折,两个杳无音信,只留给她无穷的念想和久别重逢的希冀。很难想象,一个女人是怎样从这巨大的不幸中挺过来的。

后来我出生了,为了减轻她的悲痛,也为了让父母能安心工作,我便和姑婆回到了她的家乡——江南的一个小山村共同生活。姑婆视我为亲生,我也把她视作母亲,反而与亲生父母疏远了。姑婆床横档上的洋油箱里,永远有我爱吃的米糕、薯片等零食。使我不能释怀的一件事是,姑姥爷兄弟各有一间紧连在一起的木板壁、茅草顶的厨房。有一天,姑婆一个妯娌家的厨房不慎失火,连累了大家,姑婆家厨房也未能幸免。姑婆闻讯,没有多想,冲进厨房,抢出我遗留在那里的两爿遮雨的大竹笠,而这种竹笠在当时的市面上只卖三角钱,由此可见我在她心中的分量。母亲说起这件事时很为姑婆可惜,说随便抢出一样东西都比这值钱得多,而我听了,心里只有感激。

山前的小河依旧不停地流淌着,河的两岸又多了些新房子。整理完墓前的杂草,我擦了擦汗水,依着风俗,对两位先人行礼叩拜。当然,情感是截然不同的,对姑姥爷是风俗式的,对姑婆是发自内心的。姑姥爷去世得早,家中又没有他的照片,姑婆也很少谈到他。因此,他在我的印象里完全是空白。但从姑婆偶尔谈起他时的表情看,我能明显感觉到姑婆的那份情感。对姑婆则不同,我的脑海里会不时闪过与她在一起的一个个镜头、一幕幕情景。在我和姑婆生活的那些岁月里,我会在深夜醒来时,用手背靠近她的鼻端,看看有无呼吸,担心她“老去”。

上学后的每个寒暑假,外公都会陪我回姑婆家。外公的箩筐里装着我的口粮和生活用品,他走在前面,我欢快地跟在后面。外公平时寡言少语,但姐弟俩见了面,外公的话就多了起来,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姑婆的家就是我的天下,在那片天地里,我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和小伙伴们玩耍。记得有一次,我嫌她用抹布擦洗碗不卫生,言语中说要回去,伤了她的心。我回头看到她那种无法形容的失意表情,从此不敢再在她面前提离去的话题。

我年岁稍长时,为体谅她老人家,经常到溪里捡涨大水时遗留下来的枯树枝,再和伙伴们去十几里外的山上砍毛柴。每当我挑着两小捆毛柴回家时,姑婆总是以勇士凯旋的仪式迎接我。暑假快要结束时,我会为姑婆准备过冬的柴火,让她放心地过一个冬天。而在这些日子里,我的离愁也会与日俱增,在溪里捡柴火时,我一边捡,一边哀号,那是别离前的伤感,那是无助时的倾诉。

常听家中长辈讲,每当我随父亲或外公离开姑婆时,她总会在门口目送许久;每当假期临近,她又会翘首以盼等待我的归来。而我,也会不时地想念她。有一年过年,我把积攒下来的压岁钱和母亲分来的糕点,用薄纸仿照拜年的果子包,包了油枣、麻球、连环糕、蝴蝶酥几个小包,加上几角钞票,委托在镇上中学读书、与姑婆同村的人转交给姑婆,以表心意。可待我暑假回到姑婆身边时,一问才知,那人根本没当回事。姑婆得知后,却如同吃了蜜一样开心。

偶尔,姑婆会打开桌上带着岁月印记的拜帖盒,拿出写着两个爱儿生辰八字的红纸,谈起她的儿子。只有这时,她的脸上才会闪出亮光,但随着一声叹息,这束光又消失了。虽然知道几无可能,但仍不肯放弃团圆重逢的希望。其实,早有邻村的青年说看到姑婆的小儿子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知道这个消息,唯有姑婆一人被蒙在鼓中。也正是有这些好心人善意的隐瞒,才让姑婆永远生活在希望中。

一个下午的长谈,了却了我心中多年的愿望,心情也坦然了许多。我感谢姑婆给我的母爱,感谢她老人家使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同情,更感谢她教我坚强,勇敢地直面人生。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