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327期:第04版 创造

唯有敬亭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安琪

昨晚修改文章,苦思冥想“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和“心灵之书”的内涵关系,力求在千头万绪中找到落点,串联延伸,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料精力有限,终于在无数次抟沙作饭后,昏昏睡去。

也许真如弗洛伊德所说:“梦是心理活动的反应。”在梦里,我独自沿着茅草丛生的曲径,走进山顶的寺庙。屋檐下,小沙弥正在同老僧交谈,老僧抬起一只手,将他的目光引向云端,又收回来,指指自己的胸口。终于,院子里的梧桐亭亭如盖,小沙弥也长成了筋骨强健的僧人,遂携经书两卷,拂拂衣袖下山去了。再归来,已是步履迟缓,两鬓斑白,然而终日闲坐门前与山对看,神态怡然。

有趣的是,梦醒之后,“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和“心灵之书”的概念便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它们似乎恰好对应了人生的三重境界:最初是少时相对坐谈玄,听世事浮沉,学山居杂事。这时,读的是“有字之书”,坐在对面的人,是穿越时空在白纸上留下智慧的高人,他们五彩斑斓的意识结晶,常常作为我们走出山门,历练成长的行为指南。然后,是中年下山复上山,品四季变换,尝五味人间。这时,读的是“无字之书”,“有字之书”中的类似场景在具体生活中复现。这个过程常常使人疑惑,随着“有字之书”越读越多,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在阅读“无字之书”的过程中,“有字之书”中的经验道理被阶段性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于是经过不断自我摧毁和自我重建,我们会到达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老年白日逍遥过,看山复绕池,数花开花落。这时,读的是“心灵之书”,我们的人格和三观基本形成,不会再被外界种种轻易搅动,我们有理想有信仰,知道我们为何存在并让自己的存在合乎自然,合乎情理。

由此可见,这“三本书”若是读得明白,可使人活得有尊严、有空间、有品质,活出人的本色。那么,在阅读时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吸取“三本书”精华?由于“心灵之书”比较特殊,我想先试着谈一谈“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读法,大概可以总结为八个字:营养均衡,多多益善。

虽然大字不识有伤风雅,但尽信书还不如无书。正所谓知行合一,笃行至远。若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水中捞月,雾里看花,大部分人都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成长环境比较单一,这时,“有字之书”就成了他们阅人阅世的主要途径。而另一小部分青少年,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中断学业,早早进入社会,由于缺少正向引导,很难分清是非善恶,不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很容易在社会的种种诱惑面前自甘堕落。此类青年务必多读“有字之书”,甚至不可一日不读,须知古往今来的顶尖人物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再以先贤圣哲的理论观念加以引导,以自我要求加以约束,其能量绝不小于同时期在学校里埋头苦读的学生。比如小学毕业的莫言,农民出身的陈忠实,高考落榜的余华等等,都是摆在眼前的成功案例。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日本的《奥州小道》、中国的《诗经》等巨著经典,都是以边读边走的方式收集创作而成的。人常说开卷有益,要想在“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基础上,写好我们的“心灵之书”,就需要收集大量的写作素材,取他人之石,造个人之山,而书读得越多,路走得越长,可供筛选的余地也就越大,挑到奇石异木的概率也越大。最终,量变引起质变。

综上所述,“心灵之书”是“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自然产物,其书写过程,是个人、他人和生活的共创过程。至此,我们尽了作者应尽的义务,却尚未尽到作为读者应尽的义务。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作家卢新华说的也是“要读心灵之书”,而非“要写心灵之书”,他认为“读懂”,才是最终目的。希望我们能时常驻足,回顾来路,与时光深处的无数个自己对看。这种有意义的停顿,一方面可以提醒我们不忘初心,从复杂走向简单,从浮华走向平淡,于虚妄中触摸生命的理想与真谛,与无常中发现幸福的源头与秘诀。另一方面在人生阅历增长之后,再回忆过去,往往可以发现万事万物隐藏起来的第二层含义,从而感叹造物主的奥妙与神奇,对自然和生命产生敬畏之心。

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依然是山。“心灵之书”区别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读者到作者,再到读者。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雾散尽,斗转星移,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看似无人理解,寂寞难消,实则是读懂了“心灵之书”,早已走出了无限欲望,认识到自己的有限,从而乐于与胸怀中的敬亭山对坐,让肉身和灵魂安居于此。我们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自己的敬亭山,也不必走出自己的敬亭山,当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我们终其一生苦苦寻找的,都在其中。(单位:西安客车车辆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