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413期:第04版 读书

读《道德经》有感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道德经》作者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本名李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享年101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思想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亦称《老子》,全书5000言,内容极其丰富却高度概括,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道理,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于世。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璀璨夺目,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教,是我国地地道道的本土宗教,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古代黄老道家思想(指以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为主要代表的先哲学说)为理论根据,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宗旨,以遵道贵德、贵生济世为教义,奉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祖经;道家文化主旨是顺其自然,是出世哲学,主张淡泊名利、寡欲不争、无为而治,注重修心养性、领悟道法,重视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促进自然和身心的自我完善。

《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基本经典,“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道德经》并不是简单地说道德,老子眼中的“道”是宇宙洪荒、天地玄黄的运转规律;“德”是超脱世俗的修身养性大智慧,是人文主义对于个体属性的塑造,形容具有高大上的精气神。《道德经》全面论述了“道”“可道”“德”“下德”几方面。“道”和“德”乃是无极图,“可道”与“下德”则是太极图。“道”和“德”的基本特征是“无”。“无”并非没有,而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所不在、无所不至、无所不能,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此“无极”即“道”。

“道”就是这样一种自然、无形而又真实存在、无所不含、无限圆满、至善至美、至高无上的本体。“道”的这些体性,被后来的道家人物归纳为“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十大特征。“道”的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是最高尚的“德”。老子所说的“圣人”,就是“道”的人格化、伦理化,是具有“道”的体性、特征、气质、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就是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道教的“无为”,绝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而是要遵从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之规律,不要人为地去乱为、胡为,并善于放弃不合“自然而然”规律的行为,才能达到无所不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万物都由“道”衍生而出。“道”是无极,无极即“无”,太极即“有”。无极是本、是源、是母、是总,太极是末、是流、是子、是分。无极生太极,太极归无极,两者是纵向的派生关系。太极中的阴和阳的关系,是横向的对待关系。《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是说,“道”涵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道”。阴阳冲和之气,生成万物。“道”是无极,阴阳则是太极。“道”用无极图可以表示,阴阳用太极图可以表示。自然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人、气、物等宇宙万物均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由阴阳二气组成的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阴阳即矛盾,是一对矛盾体。太极之阴阳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太极图是对阴阳之矛盾的总括。太极图囊括了《道德经》一书中关于对立的、运动的、变化的观点,总括了宇宙万物的基本体性和规律。

任何事物都由正反两种因素组合而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为其根。有正必有反,有阴必有阳,有男必有女,有雌必有雄。物极必反,有聚有散,由此生成万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此谓“可道”。因盛衰兴亡变动不居,不能永恒存在,又称“非常道”。例如,天的冬夏四季,地的寒热五带,物的阴阳刚柔,人的男女老少、生死动静、吉凶祸福,就属于“可道”,因其变化不已,就是“非常道”。“道”是无形的、永恒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灭的万事万物,乃是“可道”“非常道”,亦即太极。“道”体现于人为“上德”,“可道”体现于人是“下德”。“下德”和“可道”一样,是有形有象、可生可灭、变幻莫测的、外在的、形式上的、暂时的、局部的、片面的东西,而不像“道”和“上德”是内在的、含藏的、全面的、永恒的真常之德。可见,只有领悟了天地大道,更好的顺其自然,养成“上德”,才能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阐述了无极图和太极图及其相互关系,讲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道取法于天道,由太极返回无极,使人回归先天纯粹的本性,使人的自然潜能得到全面地开发和利用,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道德经》最终归到人,从人的生理、心理、心性、心境、智慧、德行诸方面提升境界、做大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人的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问题,对于齐家、治国、修身、正己等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老子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有德之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传说老子在其老师常枞临终前,请教接受老师最后的教诲。常枞张开嘴,示意说,舌头的存在,是由于它的柔软;而牙齿都脱落了,是由于它的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的道理。老子又问老师,以后该向谁去请教?常枞回答:你以后要以水为师。这就是老子的老师去世前赠语。从此,老子悉心观察研究水的德性。

老子认为,水的德性与“道”的某些性质非常接近,因此把水推崇为“道”的象征。在《道德经》中把水的德性概括为七种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就是水通常总是向低处流淌,流到大家不争不抢的低洼之地,少有纷争之处就是善地;水的这一德性告诉我们,人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心善渊,就是当水流入深潭湖泊,含而不露,深不可测;比喻圣人虚怀若谷,胸襟宽广,从不自我炫耀。与善仁,就是水利万物,却不求回报;人若如此处世,才是真正的仁慈。言善信,就是水不平则鸣,当水流形成旋涡、发出声响的地方,肯定那里不平或有漏洞;老子认为这就是“守信”,以此提醒告诫人们,说话要真实讲诚信。正善治,就是水可冲洗污垢,填平低洼,刷新世界;老子认为这就是水的能力,以此比喻为政者要清正廉洁,治理有方。事善能,就是水性善变,遇物赋形,水倒入什么形状的容器,就会变成容器的形状;以此比喻为人处事要灵活,一切遵循客观规律。动善时,就是水能静能动,在冬天会结成冰,在春天又会融化,总是跟随时令季节而变化;比喻人做事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好行动时机。

老子将水的各种特性喻比做人做事的道理,把人的修养比喻成接近于“水”的存在,说水“几於道”。启示我们:择业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居善地,心境要像水那样深藏不露心善渊,德行要像水那样滋润万物与善仁,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实在言善信,为政要像水那样能力超强正善治,办事要像水那样随机应变事善能,行事要像水那样唯变所适动善时。一个人如若具备水的这“七善”品德,必成大事。□周树红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