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12期:第04版 创造

在陕北遇见张载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一直毫无原因地喜欢北宋,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穿越到北宋,感受《清明上河图》里市井烟火所营造的繁华,还有微微的“乱”。不是兵荒马乱,只是一种适度的、放松的“乱”,思想的自由也是“乱”的内涵之一。

经济的繁荣与思想的自由,使得这个时代人才辈出,张载便是其一。

张载是关中眉县人,曾经来过陕北,做过云岩的县令,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将文明开化播撒于黄河岸边,影响深远绵长。

今天的云岩只是陕北宜川县的一个乡镇,我路过几次,无端觉得这个名字好听,似乎有一种古典雅致,让人无端联想到“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

同在黄河岸边,云岩自然无法与壶口瀑布相比。壶口是黄河的一段华彩乐章,而云岩是那么寂寞、那么安静。远方的人驱车千里看壶口,而对路边的云岩小镇,恐怕连看一眼的兴趣也没有。

有人说,陕北的文化底蕴到底还是浇薄了一些。陕北人说,这得怪孔子,当年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不知是嫌路远还是忘了,或者,容我私心忖度,也许是瞧不起。

不过,还好,我们有张载。

我曾经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里遇见过张载。书院里最有名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侣们争相与之拍照留念。从古到今,各种艺术手法反复演绎着他们的故事,即便在陕北,也有瞽目的说书艺人弹着三弦,走村串户地传唱,引得无数人为别人的爱情流泪,而万松书院里历代大儒先贤的雕塑前少有人驻足,有很多名字那么生涩、拗口,不为人知。关学大儒张载,也在那儿寂寞地立着。

也许哲学远在生活之上,属于无用之用。于是,一千年来,张载被高高搁置起来,尘封于历史发黄的书卷里。这一切让人感慨,做学问多是生前寂寞,身后荣耀。

后来去张载的家乡眉县旅行,在那里,才知道那句气象夺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话原来出自张载。

知识分子何为?很多人试图给出答案,但我觉得张载的“横渠四句”最为恰切,知识分子不是坐下清谈,而是有做实事的能力。

实际上,张载也是这样做的。在云岩当县令时,他致力于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些做法极有政治智慧,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他注意听取民间声音,时不时召集老百姓到县衙设酒食款待,一边吃喝,一边聊家长里短,老百姓有什么不满立刻就能得到反馈,这简直是最早的群众路线雏形。县衙门口贴出的政策法令,他每次都召集有威望的乡贤,让他们充分吃透,然后以通俗易懂的话语转告百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利用民间力量管理民间秩序,避免政府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避免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同时,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乡民自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将众多细碎繁多的民间矛盾及早化解。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而陕北的先民也幸运地接受了儒家文化和风细雨的浸润,于是,崇尚礼仪,有了文明教化;尊师重教,有了耕读传家。

我曾多次翻开关于张载的文字,想象他这个人,甚至觉得他也不像一个普通书生,本质上,他是一个热血青年,21岁那年,正是宋夏对峙期间,边地延安经常打仗,老百姓的日子难以安生。宋朝的软弱退缩让张载投笔从戎,一个人从眉县步行至延安,拜见了范仲淹,提出自己要当兵打仗保家卫国。范仲淹慧眼识人,觉得张载参军无非是多了一个军前小卒,而少了一个做学问的人,就劝他回家做学问。这样,才使得历史上多了一个哲学家,少了一个武夫。

张载先后三次出仕,均不顺利。在云岩从政时间也不长,之后回家种地,闲暇之余写写文章,做做学问。因了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后世才有了“耕读人家”一说。

今天的陕北很多乡村里,院子的门楼上雕刻着“耕读传家”的字样,意味着主人将自己的价值观彰显于众,耕田是为了养身,读书是为了安心,身心俱得安顿,便可称得上人间最为可靠的幸福。学问,在这里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沾着新鲜的露珠、散发着热腾腾的生活气息。有温度的学问就是活的学问,在我看来,“耕读传家”是一个人最好的生命方式。

在陕北,尤其宜川一带,张载的遗风影响深远,因了他的存在,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宜川人的行事风格似乎与其他很多地方不同,温雅礼让、举止斯文。几个宜川人在一起,便会形成一个气场,不张扬、不浓烈,笑容温和,言谈悦耳。

特别是教育,更是宜川人的骄傲,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城,教育却办得有声有色,每年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引得周边地区的家长纷纷将孩子送来就读。本地人尊师重教,学风浓厚。就这样,一千年后,张载依然影响着陕北,浸润着陕北。

有句话说: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很多时候,历史是由某一个人书写着的,可一个地域也可能因一个人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在陕北遇见了张载,是幸运的。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