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44期:第04版 百味

消失的沙果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胜利

20多年前,每年入伏后正是老家沙果大量成熟的季节,商州黑龙口集公路两边摆满了用圆竹笼装满的沙果。这些卖沙果小贩的大多数来自黄鱼沟,他们凌晨三四点出发挑着扁担,赶天明到鹿角沟岭,在岭上稍歇片刻,再一鼓作气到黑龙口,然后等当地每天往返西安的小贩,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就可成交。

沙果,蔷薇科苹果属的小乔木,果实为扁圆形,黄或红色。果肉疏松,味甜酸而芳香不耐贮,稍贮后肉质即沙化,故名沙果。

每逢黑龙口有集,我们把沙果头一天从树上摘下,傍晚担到王沟口外放在邻居家,因第二天天不明要赶路,山路又窄又陡不好下山,更怕耽误时间。

黑龙口集的沙果百分之六十都来自黄鱼沟顶,当时叫上鱼村,有七个小组,除安沟口和黄家院人们居住在沟道,地势较平坦外,其余都居住在半山腰上。上鱼村质量最好的沙果要算王沟的,也是第六组村民,共20多户,每年出产沙果大约有一二万斤。王沟的沙果长在半山腰的最高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黄土层较厚,才使这里的沙果个大,色泽鲜艳,水分甜,口感好。所以担到黑龙口最受小贩喜欢,他们拿到西安更是抢手。

沙果的行情特别好时,村民担沙果还没上鹿角沟岭,小贩们就撵到半沟里,这些小贩都是黑龙口街道的人,时间长了互相都成熟人了,只要是王沟沙果,都是他们的首选。每当沙果行情好时候,村民都牛气很,卖给哪个小贩,还要看这人平时人缘咋样呢,不想卖的小贩,不管嘴再甜怎样献殷勤,都不给他们。

村民的沙果卖了后,首先要下馆子,然后再去买些日用品挑着就回家了。黑龙口街道西头公路边,邵来娃开的“大众饭馆”是首选,老远就能看到饭馆门口,玻璃贮柜里用木炭火烘烤的,有脸盆口一样大几个烙好的圆锅盔,炉子上的锅里冒出的香气扑鼻而来。老板老远就热情招呼:“来,里边坐,水担笼门口随便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自行车普及,年轻人用自行车出泥峪川走312国道往集上运沙果,虽然多绕十几里路,但比用肩挑省力多了。老人不会骑自行车,继续用扁担翻鹿角沟岭往黑龙口挑。

随着人们对生存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2000年后,这些祖辈居住在粱家台、王沟、孙家院、河沟、乔沟,居住条件差的村民陆续迁走,土地荒芜,这些沙果树因无人管理,缺肥以及受野树的影响,也随之枯死。近几年,在这里难以寻觅到沙果树的踪影,更别说能吃上沙果了。从此,黄鱼沟顶盛产沙果将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