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545期:第02版 综合

中国水电三局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持续加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在做优做强国内创新工作室的基础上,让职工创新活动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延伸——

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内外开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刚过“小雪”,西安稍显寒冷,而远在6000多公里外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沙特船厂P5标段项目施工现场,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职工正冒着近30摄氏度的温度在沙漠中挥汗奋战……

构建“劳模领跑+团队创新”格局

随着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让职工创新创效活动沿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延伸,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海外业务,中国水电三局于2019年在沙特船厂项目设立职工创新工作站,项目总工程师刘洋成为首任站长。经过4年的努力,职工创新工作室不仅在“一带一路”上“扎根发芽”,而且“结出硕果”,带出了吴刚等一批技术创新骨干,为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职工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的集大成者。在海外项目设立劳模创新工作站是中国水电三局不断巩固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充分激发职工群众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的一个有益探索和实践。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水电三局安康张岭基地,参观了三秦工匠、陕西省劳动模范“杨联东劳模创新工作室”。从2010年到2023年,杨联东一直坚守在基层施工一线,深耕技术、刻苦钻研,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主编省部级工法13部、省部级以上QC成果14项、授权专利78项,参与公司级以上职工科技成果105项,共计为企业节省资金约5000万元。

据中国水电三局工会高冬菊介绍,近年来,中国水电三局工会认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把握公司‘水、能、砂、城、数’业务发展机遇,本着创建一个、培育一个,成熟一个、复制一批的措施,创标杆、树品牌,已建成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3个、工作站20余个,其中海外工作站5个,“杨联东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及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劳模领跑+团队创新”的全新格局已经形成。

在实践和传承中树标杆做表率

说起杨联东的“一鸣惊人”,是在2010年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丹江口大坝加工工程中,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就是300吨升船机高空钢梁拆卸安装,钢梁就安装在距离地面高90米的几个独立支墩上,普通人在支墩上都不敢站起来。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业主先后组织了多批专家,大多都到现场调研咨询一番后再无下文。杨联东说:“与其在这里等待,不如我们自己动手解决吧!”于是,他带领技术团队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研究,仔细论证,改进工艺,运用高空整体水平滑移技术,成功解决了高空钢梁拆卸安装难题,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资金260多万元。

“一次创新不算啥,常常创新才叫劳模。”溧阳抽水蓄能电站是当时在建的国内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蓄能电站工程,面临施工环境复杂、安全风险极高、洞内高强钢焊接难度大等难题。2012年杨联东临危受命,当时大HD800MPa级钢岔管洞内原位组装及水压试验,负责工程技术督导的日方提供了一个方案,但是工期要延长3个月,成本增加近500万元。杨联东说:“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接下来的几个月,他编写方案,仔细论证比较,仅一个方案就画图200多张,在施工最关键时期,连续一个星期每天只睡2至3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方案审核一次通过,也赢得了日方工程师的尊重。《大HD800MPa级钢岔管洞内原位组装施工工法》获得2016年省级工法,直接节约资金约627.4万元,该项工程还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杨联东因善于解决企业生产施工的“棘手”问题而成为创新标杆。2017年,省总工会和中国水电三局工会在项目工地为“杨联东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杨联东说:“一枝独秀不是春,培养更多的青年技术骨干,才是工作室的真正价值所在。”

陕西省产业工匠田海鹏,2012年来到溧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师从杨联东。由于田海鹏谦虚好学,工作积极主动,在杨师傅的带领下,短短三年时间,从技术员升任工程部副主任、主任,成为项目技术骨干。2016年又转战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经过多个大型工程的历练,如今他已成长为项目总工、项目经理。累计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工法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等创新成果。

田海鹏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将匠心又传承给他的徒弟——90后的杨建军。在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河北丰宁电站施工中,师徒二人经常下到项目一线,进行技术攻关,及时解决施工难题。在田海鹏的指导下,杨建军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项目总工,还获得陕西省职工科技创新成果2项,专利成果已经超过了师傅田海鹏。如今,师徒二人来到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电站,田海鹏担任项目经理,杨建军担任项目总工,开始了师徒并肩作战、继续创造新业绩的“强强合作”。

目前,“杨联东劳模创新工作室”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成员杨党辉获得“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田海鹏获得“陕西省产业工匠人才”、汪祖三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杨建军、廖钧等成长为项目总工,技能人才竞相涌流的格局正在形成。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创新”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企业拓宽海外市场的有力支撑。沙特船厂位于沙特东部的波斯湾沿岸,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1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船坞制作及维修基地。由于项目地处海水、海风、海雾、高温、高湿环境,工程施工条件十分恶劣,对钢结构吊装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创新工作站设立以来,在刘洋、杨党辉等技术骨干的带动下,创新团队主动认领《大型船坞浮箱式坞门安装技术研究》《高卤环境下大型船坞排水泵站施工及安装调试关键技术研究》《大型船厂车间钢结构安装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三大科研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共涉及科研经费约3800多万元。这3个课题均围绕船厂项目重大技术难题,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填补公司在海外海工工程的技术空白,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宝贵的业绩支撑。

近三年来,在“杨联东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下,企业各个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立足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点,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累计取得公司级职工科技创新成果15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2项、省部级工法60项、授权专利共计12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QC成果106项。

目前,由“杨联东劳模创新工作室”牵头组建的“水电三局抽水蓄能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实现了砂石拌合系统运营、新材料新工艺研发、TBM管理及技术攻关、抽水蓄能技术创新等多项业务的协同发展,告别“单打独斗”实现“抱团创新”,成为企业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做大做强抽蓄核心业务的一支生力军。

中国水电三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广利表示,要不忘使命担当,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发挥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作用,强化劳模创新工作室(站)的创建工作,通过重大创新任务牵引,探索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协作、联合攻关、协同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解决好困扰企业施工生产“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奋力开创职工创新创效工作新局面。

本报记者  阎瑞先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