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613期:第04版 百味

“三线”里的年味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梅小娟

“快!起床,你和你哥在家大扫除!我和你爸去河口镇赶集,看看能囤点啥年货。”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推出家里的那辆凤凰牌二八自行车。

日子奔进腊月,一幢幢清灰二层楼的窗户玻璃,开始擦得锃亮。先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最后用废旧的报纸一点点蹭掉上面的毛絮。寒假里,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给每户人家玻璃打分是我们年前的趣事。

母亲将积攒了一年的布票拿出来,颇为豪横地踏着缝纫机给一家人做新衣。缝纫机的活儿干完了,母亲就一门心思扑在吃食上,烫豆粑、蒸年糕、炒苕果、炸椒叶,作为春节期间的小点心。

年味,是从家家户户日渐丰腴的囤货开始的。为了过好年,家家都在节前大采购。把平时省下来的票以及春节特供的肉蛋和副食品采购回来,开始腌制。要筹备好一年到头最隆重的这顿年夜饭,仅靠集中供应的物资是不够的,父母会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几十公里外的河口镇赶集,买回物美价廉的鸡鸭鱼肉。此时父母单位还会自行组织采购一些物资供职工购买,这种排队分年货的活儿基本由家里的孩子承担,伙伴之间推推搡搡,年的气氛就这样一点点被点燃。

寒风中,屋外的水龙头前热闹非凡。人人手上端着菜盆,面露喜色,操着南腔北调分享各自家乡的特色美食。

“啧啧!侬这蹄髈,用冰糖红烧,文火慢炖,入口即化呢。”

“个老子的!这鸡肥的,腌透,剖开,风干,最后蒸一下儿,腊味十足。”

……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要年年有“鱼”,每一种风味独特的菜品,都是对家乡饮食习惯的一种致敬。

初一清晨,被零星的爆竹声吵醒,拉开窗帘,山色清幽,太阳还没有出来,我一骨碌爬起来,穿上心心念念的新衣服,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节游艺活动。这是我特别喜欢的项目,猜谜语、套圈、钓鱼、投篮,每一个项目参与完都能得到小礼品:几支铅笔、一盒鞋油、几根牙刷,廉价的礼物,让我们能高兴好一阵。这里转转,那里挤挤看,直到把手里攒的游艺票全部用完才满意。回家路上,还要与伙伴们炫耀结果。

留在“三线”过年,虽然少了在老家时的走亲戚,但那时流行同事、老乡之间大串门,或在家里等着客人,或跟着一起去别人家。串门时,人人脸上洋溢着喜庆笑容,家家户户都是欢声笑语,大人们高兴,我们小孩子更是自由放纵。

串门的重头戏当数好朋友之间轮流请客吃饭。每家每户拿出看家本领,做一桌丰富多彩的菜。父亲和几个叔叔伯伯喝酒,母亲和婶子们忙着备菜肴、包饺子,小孩跟着摆桌子端菜,一屋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在远离故土乡亲的秦岭深处,大家聚在一起,兄弟姊妹般共享团圆的喜悦,用美食犒劳一年的辛苦,共同期盼来年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人与人之间在封闭环境下亲密无间、相亲相爱,这样的场景,让年变得有滋有味。

三线建设时期的年,因条件简陋而缺乏绚烂花炮的烟火味,但却不缺少快乐,不缺少友谊,不缺少祝福。如今,物质极大丰富,随时随地可享受美食,年夜饭没有了当年的诱惑,同样消失的是没有了走亲访友的欲望。当沟通联络变得越来越便捷的时候,生活却越来越少了仪式感。快近年关,我不由自主地怀念那时的年味,被岁月发酵后愈发浓烈,成为永远的情结。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