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春节古今习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风采的集中展现,春节前后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段时期既有传统文化里的敬神祭祖拜年的祭拜活动,又有贴春联门神福字的祈福活动,还有扫尘刷墙、置办年货等打扫采购活动,也有诸如祭灶上香、除夕守岁、吃年夜饭、走亲访友、逛庙会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狭义上的春节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一般来说,也仅有这天是名副其实的春节,但人们习惯上称春节前后这段时期为“过年”,也是广义上的春节。春节期间,人们见面时的常用语多是“过年好”“新年好”“年过得好”“新年快乐”等等,从中体现出宗族亲戚、亲朋好友以及社交活动中的春节祝福和新年问候等春节文化元素。
从古至今,春节庆祝活动并非一成不变。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文明的赓续,可以说是在历史传承中吐故纳新,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咸阳的春节文化活动更是如此。
虽然我们已无法领略古代咸阳春节里的文化风采,但是仔细翻阅史书旧志,还是能够管窥一二。据咸阳旧志载录,“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各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傩礼之遗。”即古代咸阳春节期间,除了祭祀拜神、走访亲友外,还有互相馈赠食物的风俗。至于节庆活动就更多了,社虎、柳木腿、张灯结彩、竹马龙灯纸船,还有敲锣打鼓。现在咸阳春节的很多活动,追根溯源,还是有不少内容能在史书旧志中找到。应说明的是,这不是说古代咸阳的春节仅有这些内容。由于春节活动在旧志中记载简略,还有更多春节风俗和节庆活动,没有被收录其中,但却在民间接续传承,生生不息。
再看古代咸阳地区其他诸县的春节文化风俗,如春节期间人们互递名片,家家户户贴桃符等。古代兴平春节,“正初,乡友乡邻,互相庆贺,谓之拜年,亦有以名刺相投者。姻亲则男女乘车往拜,道途络绎。”即农历正月初一,乡里乡亲、街坊邻居出门相互拜年,相互递送名片,这也是当时的风俗。同时,还有姻亲关系的男男女女则是乘车去拜年,整个道路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需提及的是,古代民众出行虽有牛车、马车等主要交通工具,但日常出行还是以步行为主,因而乘车相拜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春节特有的风俗。再如古代永寿春节,“元日,民间俱贴新桃符。以后,递饮食相邀,号‘传坐’。”贴桃符是古代永寿春节习俗,当时也是古代咸阳春节的活动之一,不过,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则演变成在门上贴对联。其他咸阳各地的古代春节活动,也是各有特色,不一而同。
同时,在古诗和节俗民谣中也有不少古代咸阳春节文化的体现。如旬邑民间歌谣:正月初一万象新,男女老少喜吟吟。十五元宵雪打灯,高跷社火耍得红。淳化民歌:正月初一过大年,家家户户吃细面。烧香火、拜祖先,男女老少新崭崭。正月初二丈人喜,备办酒席待女婿。初五以前拜年忙,又散果果又散钱。初六以后灯笼红,舅提灯笼外甥迎。过了初八耍社火,高跷芯子花样多。正月十五闹元宵,狮子竹马带高跷。此外,还有长武的民间歌谣:正月初一起得早,磕头拜年吃水饺。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看舅女拜娘。初四初五爆竹响,走亲访友心欢畅。初七吃的拉魂面,观天看香保平安。过了初八耍社火,高跷芯子花样多。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焰火满街飘。
彬州的古代春节景象,则从《岁朝即事》诗中可见一斑,“今年己亥月在寅,今年年月才一新。市头贴胜家家喜,城里相逢处处人。朋酒滥觞争献岁,椒浆退食缓迎春。翻怜腊蜡经时废,拼杀羔羊慰苦辛。”再有《除夕》诗,“山头火炬影峥嵘,照彻官衙达五更。最想高堂逢令节,应怜儿女筭年庚。莫辞盈瓮邠州酒,都是称觥父老情。今夕来朝同客况,何须新旧太分明?”
这些流传至今的歌谣古诗展示了古代咸阳春节文化风采。歌谣上的时间表对应的一幅幅过年活动景象,时空感和画面感俱佳,歌词朗朗上口又简单明了,基本上如实展现出咸阳各地的春节风采。古诗中的彬州春节景象则是一个饱满的横切面,以小见大,从街市人来人往到饭桌饮酒庆祝,从通明的远山灯火到照亮的官衙街道,到处洋溢着欢快热闹的节庆气氛。当然,也应注意,淳化和长武的歌谣内容,虽有不少相同内容,但也是各有侧重,彼此虽同属咸阳历史文化圈,但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
咸阳春节期间的祭祖拜长辈,既有古今之分,又有地域之别。如古代兴平对“岁朝祀先”有严格规定。岁朝,即一岁之朝,也是春节的旧称;祀先,是祭祀先祖。据兴平旧志记载“岁朝祀先,有先祖画像者,俗谓之祖容。必供于长房长子之家,族人必诣礼之。如有宗祠,必待长房长子至,而后行礼。”古代兴平先民祭祀祖先时,必须在长房长子家中祭拜,或者在宗族祠堂里,等到长房长子到了以后,再施礼祭拜。古代是宗法制社会,长幼尊卑和嫡系旁支泾渭分明,祭拜时讲究名正言顺,必须合乎传统礼仪,这也是维系宗族亲属关系的重要社会制度和文化纽带。同时,旧时的祭拜是上香作揖磕头,先人遗像前会摆放各种祭品。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先人遗像或是画像,或是牌位,近代照相技术传入以后,先人遗像则逐步演变为黑白照片形式,以供后辈子孙瞻仰缅怀。至于行礼,现在多是鞠躬弯腰行礼,不过,有的地方或家族仍坚持沿用传统的磕头跪拜礼。除此以外其他敬祖祭祖活动,还是沿用旧俗多。
现在的春节祭拜先祖和长辈以及拜年,有内外之分和男女之别。首先是祭拜祖先,再拜家中老人,然后再拜族中长辈,最后才是亲朋故旧间的拜年。行礼多是作揖鞠躬,或双手抱拳致礼。按照传下来的规矩是辈分低、年龄小的主动向辈分高、年龄大的人拜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夕当天下午,男的到祖坟上香磕头请先人,女的在家打扫卫生和贴糊窗花等。不过,也有地方是除夕当天早饭后请先人,各地稍有差别。
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主要活动就是敬神祭祖、贴春联窗花、吃团圆饭、通宵守岁等,咸阳各地基本都是如此。除夕,也可以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常年在外的亲人,无论归程多么艰辛,路途多么遥远,总是要排除万难,赶在除夕到家,和家人族人团聚吃团圆饭。这是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春节传统文化里最具标志性的事情。也许很多人未必能将这种情结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对于回家过年的信仰却是流淌在血液里,扎根在心田里。回家过年,也是对一年来在外学习工作打拼的人约定俗成的总结回顾,更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展望憧憬。除夕,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即告别旧的生活,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迎接新的美好生活。□任耀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风采的集中展现,春节前后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段时期既有传统文化里的敬神祭祖拜年的祭拜活动,又有贴春联门神福字的祈福活动,还有扫尘刷墙、置办年货等打扫采购活动,也有诸如祭灶上香、除夕守岁、吃年夜饭、走亲访友、逛庙会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狭义上的春节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一般来说,也仅有这天是名副其实的春节,但人们习惯上称春节前后这段时期为“过年”,也是广义上的春节。春节期间,人们见面时的常用语多是“过年好”“新年好”“年过得好”“新年快乐”等等,从中体现出宗族亲戚、亲朋好友以及社交活动中的春节祝福和新年问候等春节文化元素。
从古至今,春节庆祝活动并非一成不变。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有现代文明的赓续,可以说是在历史传承中吐故纳新,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咸阳的春节文化活动更是如此。
虽然我们已无法领略古代咸阳春节里的文化风采,但是仔细翻阅史书旧志,还是能够管窥一二。据咸阳旧志载录,“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各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傩礼之遗。”即古代咸阳春节期间,除了祭祀拜神、走访亲友外,还有互相馈赠食物的风俗。至于节庆活动就更多了,社虎、柳木腿、张灯结彩、竹马龙灯纸船,还有敲锣打鼓。现在咸阳春节的很多活动,追根溯源,还是有不少内容能在史书旧志中找到。应说明的是,这不是说古代咸阳的春节仅有这些内容。由于春节活动在旧志中记载简略,还有更多春节风俗和节庆活动,没有被收录其中,但却在民间接续传承,生生不息。
再看古代咸阳地区其他诸县的春节文化风俗,如春节期间人们互递名片,家家户户贴桃符等。古代兴平春节,“正初,乡友乡邻,互相庆贺,谓之拜年,亦有以名刺相投者。姻亲则男女乘车往拜,道途络绎。”即农历正月初一,乡里乡亲、街坊邻居出门相互拜年,相互递送名片,这也是当时的风俗。同时,还有姻亲关系的男男女女则是乘车去拜年,整个道路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需提及的是,古代民众出行虽有牛车、马车等主要交通工具,但日常出行还是以步行为主,因而乘车相拜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春节特有的风俗。再如古代永寿春节,“元日,民间俱贴新桃符。以后,递饮食相邀,号‘传坐’。”贴桃符是古代永寿春节习俗,当时也是古代咸阳春节的活动之一,不过,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则演变成在门上贴对联。其他咸阳各地的古代春节活动,也是各有特色,不一而同。
同时,在古诗和节俗民谣中也有不少古代咸阳春节文化的体现。如旬邑民间歌谣:正月初一万象新,男女老少喜吟吟。十五元宵雪打灯,高跷社火耍得红。淳化民歌:正月初一过大年,家家户户吃细面。烧香火、拜祖先,男女老少新崭崭。正月初二丈人喜,备办酒席待女婿。初五以前拜年忙,又散果果又散钱。初六以后灯笼红,舅提灯笼外甥迎。过了初八耍社火,高跷芯子花样多。正月十五闹元宵,狮子竹马带高跷。此外,还有长武的民间歌谣:正月初一起得早,磕头拜年吃水饺。初二初三家家忙,外甥看舅女拜娘。初四初五爆竹响,走亲访友心欢畅。初七吃的拉魂面,观天看香保平安。过了初八耍社火,高跷芯子花样多。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焰火满街飘。
彬州的古代春节景象,则从《岁朝即事》诗中可见一斑,“今年己亥月在寅,今年年月才一新。市头贴胜家家喜,城里相逢处处人。朋酒滥觞争献岁,椒浆退食缓迎春。翻怜腊蜡经时废,拼杀羔羊慰苦辛。”再有《除夕》诗,“山头火炬影峥嵘,照彻官衙达五更。最想高堂逢令节,应怜儿女筭年庚。莫辞盈瓮邠州酒,都是称觥父老情。今夕来朝同客况,何须新旧太分明?”
这些流传至今的歌谣古诗展示了古代咸阳春节文化风采。歌谣上的时间表对应的一幅幅过年活动景象,时空感和画面感俱佳,歌词朗朗上口又简单明了,基本上如实展现出咸阳各地的春节风采。古诗中的彬州春节景象则是一个饱满的横切面,以小见大,从街市人来人往到饭桌饮酒庆祝,从通明的远山灯火到照亮的官衙街道,到处洋溢着欢快热闹的节庆气氛。当然,也应注意,淳化和长武的歌谣内容,虽有不少相同内容,但也是各有侧重,彼此虽同属咸阳历史文化圈,但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都有各自的发展脉络。
咸阳春节期间的祭祖拜长辈,既有古今之分,又有地域之别。如古代兴平对“岁朝祀先”有严格规定。岁朝,即一岁之朝,也是春节的旧称;祀先,是祭祀先祖。据兴平旧志记载“岁朝祀先,有先祖画像者,俗谓之祖容。必供于长房长子之家,族人必诣礼之。如有宗祠,必待长房长子至,而后行礼。”古代兴平先民祭祀祖先时,必须在长房长子家中祭拜,或者在宗族祠堂里,等到长房长子到了以后,再施礼祭拜。古代是宗法制社会,长幼尊卑和嫡系旁支泾渭分明,祭拜时讲究名正言顺,必须合乎传统礼仪,这也是维系宗族亲属关系的重要社会制度和文化纽带。同时,旧时的祭拜是上香作揖磕头,先人遗像前会摆放各种祭品。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先人遗像或是画像,或是牌位,近代照相技术传入以后,先人遗像则逐步演变为黑白照片形式,以供后辈子孙瞻仰缅怀。至于行礼,现在多是鞠躬弯腰行礼,不过,有的地方或家族仍坚持沿用传统的磕头跪拜礼。除此以外其他敬祖祭祖活动,还是沿用旧俗多。
现在的春节祭拜先祖和长辈以及拜年,有内外之分和男女之别。首先是祭拜祖先,再拜家中老人,然后再拜族中长辈,最后才是亲朋故旧间的拜年。行礼多是作揖鞠躬,或双手抱拳致礼。按照传下来的规矩是辈分低、年龄小的主动向辈分高、年龄大的人拜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夕当天下午,男的到祖坟上香磕头请先人,女的在家打扫卫生和贴糊窗花等。不过,也有地方是除夕当天早饭后请先人,各地稍有差别。
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主要活动就是敬神祭祖、贴春联窗花、吃团圆饭、通宵守岁等,咸阳各地基本都是如此。除夕,也可以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常年在外的亲人,无论归程多么艰辛,路途多么遥远,总是要排除万难,赶在除夕到家,和家人族人团聚吃团圆饭。这是镌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也是春节传统文化里最具标志性的事情。也许很多人未必能将这种情结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对于回家过年的信仰却是流淌在血液里,扎根在心田里。回家过年,也是对一年来在外学习工作打拼的人约定俗成的总结回顾,更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展望憧憬。除夕,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即告别旧的生活,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里,迎接新的美好生活。□任耀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