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王新民
日前,惊悉长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院士因病不幸逝世,遗憾知之太晚未能送别李佩成院士,但李院士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悲痛之际,我想说说我与先生的缘分。先生1991年获农业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1997年、1998年分别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2004年,我因救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了一本《渭河大水灾——救灾笔记》的书稿,出版社按规定提出里边涉及水利水土等专业问题请专家学者审稿。经引见,我拜访了李院士,在说明来意后,先生满口答应。不久,先生在百忙中义务审完拙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该书由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高建群先生、京夫先生、和谷先生作序,安黎、孔明写跋,发行后影响甚大,先后被《西安日报》连载,被《美文》《中国报告文学》等杂志选载,引起当年“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对促成渭河综合治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此以后,我和先生就成为忘年之交,尽管怕打扰先生的学术教学活动,很少与先生联系请教问安,但一直得到先生的厚爱。2016年5月4日,拙著《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新书发布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83岁高龄的李佩成院士应邀出席,令人感动!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逐渐较为全面地了解到先生的学术研究活动,较为深刻地认识到先生的伟大贡献。早在1964年,先生就提出了潜水井群非稳定渗流计算的“割离井法”理论及相应公式,后经深化研究使其成为能满足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和水井不同运行方式的13种求解模型,为解决排灌井群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难题作出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与其他同志合作,先生研制成功了一种适合于黄土渗流机理的黄土辐射井,该井型推广到十多个省区,打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识,该项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9年,先生主持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专家教授合作,完成了《西安市供水水资源系统优化调配研究》,对西安市的供水水源及其优化调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先生还为研究“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揭示人类活动、水体动态、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水、环、发的相互影响及最佳互动模式”作出开创性贡献。
李院士始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长期扎根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一生致力于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地下水渗流、国土整治、水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始终追求“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主持开展“山川秀美”工程科学研究、“八水润长安”深化研究,指导开展“引乾入石”“引汉济渭”等南水北调工程,为优化西安生态环境建设、再造大西北“山川秀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始终秉承“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躬耕教坛,甘为人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始终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将铸魂育人、爱国报国作为终身奋斗目标。
李佩成院士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高尚情操和奋斗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世间。最后借用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文末权作诔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王新民
日前,惊悉长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院士因病不幸逝世,遗憾知之太晚未能送别李佩成院士,但李院士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悲痛之际,我想说说我与先生的缘分。先生1991年获农业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1997年、1998年分别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优秀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2004年,我因救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了一本《渭河大水灾——救灾笔记》的书稿,出版社按规定提出里边涉及水利水土等专业问题请专家学者审稿。经引见,我拜访了李院士,在说明来意后,先生满口答应。不久,先生在百忙中义务审完拙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该书由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高建群先生、京夫先生、和谷先生作序,安黎、孔明写跋,发行后影响甚大,先后被《西安日报》连载,被《美文》《中国报告文学》等杂志选载,引起当年“两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对促成渭河综合治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此以后,我和先生就成为忘年之交,尽管怕打扰先生的学术教学活动,很少与先生联系请教问安,但一直得到先生的厚爱。2016年5月4日,拙著《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新书发布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83岁高龄的李佩成院士应邀出席,令人感动!
随着交往的增多,我逐渐较为全面地了解到先生的学术研究活动,较为深刻地认识到先生的伟大贡献。早在1964年,先生就提出了潜水井群非稳定渗流计算的“割离井法”理论及相应公式,后经深化研究使其成为能满足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和水井不同运行方式的13种求解模型,为解决排灌井群工程设计中的重大难题作出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与其他同志合作,先生研制成功了一种适合于黄土渗流机理的黄土辐射井,该井型推广到十多个省区,打破了“黄土不能成为含水层”的传统认识,该项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9年,先生主持与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关专家教授合作,完成了《西安市供水水资源系统优化调配研究》,对西安市的供水水源及其优化调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先生还为研究“重现八水绕长安盛景”,揭示人类活动、水体动态、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水、环、发的相互影响及最佳互动模式”作出开创性贡献。
李院士始终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长期扎根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一生致力于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地下水渗流、国土整治、水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始终追求“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主持开展“山川秀美”工程科学研究、“八水润长安”深化研究,指导开展“引乾入石”“引汉济渭”等南水北调工程,为优化西安生态环境建设、再造大西北“山川秀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始终秉承“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躬耕教坛,甘为人梯,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始终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将铸魂育人、爱国报国作为终身奋斗目标。
李佩成院士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高尚情操和奋斗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世间。最后借用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文末权作诔辞:“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