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38期:第04版 百味

漫谈郑国渠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张保强

郑国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长达三百余里,“渠首”就是其引泾水的地方。郑国渠渠首位于今咸阳市泾阳县城西北二十五公里处,距离我的家乡不远。泾河从这里流出山谷而变得宽阔,似葫芦形,此处的“瓠口”之名或许由此而来。

炎炎夏日,我来到郑国渠寻找清凉,站在渠首,想到了这条名渠的修建历史和强秦历程。

秦国霸业的奠基者是秦孝公,他是一个传奇的帝王,“奋六世之余烈”中的“六世”就是从他开始算起。他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重用商鞅完成变法,使秦国这个落后的西陲之地再次登上诸侯之巅。通过制度上的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轻罪重罚、设立县制,很快,耕战立国就成为全民共识。发展至秦王政时,秦国已有了问鼎天下的国力。

秦国的强大使得诸侯国感到了威胁和不安,尤其是它的邻居魏国和韩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六国间不断用合纵策略来抵御秦的威胁。韩桓惠王宿夜难寐,终于想到了一条疲秦之策:兴修水利。由此,水工郑国——这个韩国人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郑国是生于韩国的水利专家,韩国派他到秦国修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国国力,以疲秦之策寻求自保。十年间,秦王政给予了大量人、财、物的支持,使得水渠修建有条不紊地进行。

工程绝非一帆风顺,郑国的间谍身份很快暴露,秦王政怒而想要处死他。同时,由于秦国内部斗争日益加剧,加上郑国这件事引发的秦宗室大臣对诸国客卿的怀疑,使得秦王政颁布了著名的《逐客令》,打算驱逐来自其他国家的客卿。

从《求贤令》到《逐客令》,差点就开了历史的倒车,在这个重要节点上,李斯给秦王政递交了一篇《谏逐客书》,谏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篇文采斐然的奏议洋洋洒洒数百字,以其包容并蓄的胸襟和智慧打动了秦王政,他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收回了逐客令。

郑国也为自己辩解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这是一句高情商的大实话,本来剑拔弩张的态势一下就变成了你情我愿的阳谋。

当时秦国的工程技术非常落后,修渠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是巨大的,韩国的疲秦之策不可谓不高明。持续投入这项争议巨大的工程,秦国内部的阻力和博弈可想而知,仅从《逐客令》就能窥见一斑。然而,秦王政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不但拥有天下一统的梦想,更有着实现梦想的雄才大略。他认为郑国说的在理,便选择继续信任郑国,不顾宗族、朝臣的反对,坚持修渠。

历经十年,克服重重困难,郑国渠终于贯通试水。从那一刻开始,关中平原将成为千里沃野。郑国渠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疲秦之计反而成了强秦之策。此后关中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秦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民以食为天,秦地的富饶吸引大量的战争流民来此耕种定居,秦遂兵多粮广。此消彼长之间,秦的兵力快速强盛,拥有了扫六合、构建大一统帝国的天时、地利、人和。

郑国没有辜负秦王的信任,兢兢业业干好了工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却辜负了与韩桓惠王的约定。这到底是他个人志向使然,还是秦国的策反或监视,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我更愿意相信,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得到了机会,总会拼命做出一番事业来,好为后世造福、名垂青史,不至于让自己的才华埋没。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秦以后,历代以郑国渠为蓝本,不断重修水利,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直至民国修建了泾惠渠。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老百姓在关中平原繁衍生息,泾惠渠哗哗的流水灌溉着万亩良田,谱写着中华儿女勤劳勇敢的传承篇章,也盛赞着水工郑国的千秋功业。

如今,站在郑国渠首追溯历史,迎面吹来饱含泾河水汽的清风,在我的心中激起深深的感动。日夜不息的流水见证着历代修渠人的艰辛与付出,富国强民的使命也终于交到了我们这代人的手里。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