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第8738期:第04版 百味

看戏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王栋

“五一”过后,我匆忙驱车赶往安塞项目部,临近楼坪街道时,透过车窗听到伴随着古朴秦腔旋律的嘶吼声从远处徐徐传来。

刚一下车,小胡便是一句:“哥,有庙会,正唱着呢,你不去拍两张?”

听说有戏,我一下就来了兴致,四十岁过后,我是越发喜欢秦腔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地道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能自动解锁听秦腔的功能,我自然是不例外。未及上楼,便将行李往值班室一放,提着相机,淌过沟里那条蜿蜒的小河,疾步往不远处的娘娘庙赶去。

农历三月二十六,是安塞楼坪乡一年一度的娘娘庙会,会期三天,一系列的仪式我尚不清楚,据说是有挂灯、起会、请神、献祭等诸多流程。陕北的庙会是纯粹的,也是热闹的,人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祈求上天赐给幸福的生活,感恩神灵满足他们的愿望。

刚到戏台前,便听见台上传出铿锵有力的秦腔,有女声随着节拍立刻跟念起戏文:“请用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之上,我的一腔热血要飞在白练之上,不让半点落在尘埃污秽之地……”不用说,是《窦娥冤》中《杀场》中的唱词。听到这词,悔恨自己来得有些晚,戏已过半。戏台前看戏的人甚多,多是些老人,有的坐在石头上,有的席地而坐,用他们饱含沧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台上,不时叫好,老汉嘴里的旱烟“吧嗒吧嗒”嘬个不停,老太太手里的干膜片一点一点往嘴里塞。见我过来,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汉给我腾出一块石头来,招呼我坐下看,说这个位置好。

还未将周围场景看完,戏已转到了《托梦》这一场,未见人,先闻声:“长相思,盼相会,忠亲天涯泪纷纷,泣血含冤历三岁,清风送父归……”唱腔悲切幽怨,一袭白衣窦娥出场来。那窦娥的水袖甩得很是流畅,功底很是到位,戏台两旁的板胡、梆子传出的曲调听着就不由让人陷入悲伤的情绪中去,这是秦腔曲调的特点,我便是从这些调调中,开始体会千百年来秦人如何抒发感情的。

随着窦娥托梦其父状告申冤,赛卢医、张驴儿父子、贪官知县正法,窦娥平了冤,楚州三年大旱结束,戏也落了幕。我还是意犹未尽,跑向后台询问班主,明天是否还有戏,我想拍些照片。班主的回答让我欣喜,本来三天的正会已完,次日中午又加演一场《辕门斩子》。

次日天气大好,好不容易等到中午,饭都没吃就奔了过去,恰好戏刚开场。台前照片拍得多了,我想拍幕后纪实照片,便钻入后台和演员们聊了起来,竟有一种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一会儿和佘老太君聊老旦,下一分钟又和穆桂英聊花旦,焦赞和孟良也凑过来凑热闹。

在和班主聊的过程中说到戏已开了半晌,也不见观众,怕是人不知道消息,我说:“要是没人看,可以早早收场。”本来笑意盈盈的班主突然就严肃了起来,说自古梨园有规矩:只要开场,哪怕没人看,风雨无阻,必须演出到曲终谢幕,尤其是这庙会,停不得。我追问这是个什么说法?班主说一来人家办庙会,咱们收了人家的钱,就得认认真真地对待,把戏唱好。二来这戏曲开场八方听,一人三鬼四神灵。一旦开场不能停,一曲终罢需送行。我似乎懂了他的说法。

曲终人散,村民们将锦旗收拾起来,很快楼坪乡娘娘庙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离开戏楼时,我读了戏楼上那副对联:“戏舞歌书演古今中外故事,贫富贵贱悟天地人间真理。”真是一场好戏!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